在初中化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应用理念,首先需要教师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并选择适合的角度,以在知识梳理、实验组织、训练设计、生活实践中渗透绿色应用理念,如此能够创造出更多进行探索学习的契机。然后教师再围绕学生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行动,如此可确保绿色应用理念成为师生的共识。最后教师要自觉落实绿色应用理念的要求,并推出更多适合的学习任务,如此可形塑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一、绿色化学思想与初中化学教学的关系
(一)绿色化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初中化学涉及范围广,绿色化学思想在其中有着多处体现。例如,碘的受热与冷却需要对碘进行多次利用,体现了绿色化学的重复利用特征;氯气制取操作需要借助氯化钠溶液对氯气进行吸收,体现了绿色化学的合理回收特征;在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实验中,为避免二氧化硫排出,使用蘸有碱液的棉花将试管封闭起来。初中化学中处处体现着绿色化学思想,为绿色化学理念的引入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二)绿色化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价值体现
我国教育以培养综合全面的人才为最终目标,其价值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更在于涵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更需要绿色思想的武装。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决定着学生对化学的第一印象。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绿色化学思想,能够同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感悟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并形成化学与绿色有着密切联系的认识,将这一思想根植于心中,体现于行动,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凸显初中化学的教育价值。
二、绿色化学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析
(一)生活引发共鸣,萌生绿色化学意识
广义范畴内,绿色化学是在化学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加工过程中,以从源头减少和消除对生活环境的污染为目的,减少或消除使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害的物质的科学。体现了绿色化学与生活的紧密相关性,且与核心素养对初中化学课堂提出的要求不谋而合。
比如,《爱护水资源》一课。教材“水是一切生命体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等文字叙述性内容,很难直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更是会影响到后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教师根据其“节约水资源”“水体污染”关键信息,在生活中收集“缺水造成树木枯死、土地沙漠化”“水体污染造成急慢性中毒、致畸致癌”等真实案例,将案例通过新闻报道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表明观点,比如“我知道一些农村因为周围工厂的污水排放,地下水已经无法正常使用”“还有一些海滩的白色垃圾严重污染了水资源,不仅影响了人类生活,更是对海洋生物和自然造成了恶劣影响”“非洲很多国家到现在还没有足够的饮用水”等。充满共鸣的表达中,学生“必须停止浪费水资源行为”“必须制止并改善水体污染”等绿色化学意识不断萌发,并将化学理念渗透到生活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主题与时俱进,建立绿色化学思维
绿色化学在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渗透应当是逻辑严谨、与时俱进的,设计贴合教学目标的主题,构建完善的教学思路,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绿色化学思维。如此一来,教师应避免“东一句,西一句”的讲解,让学生在持续的熏陶和影响中形成清晰的思维。
比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课。“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教材也单独设计了这一内容。教师围绕教材设计主题“只有一个地球——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开展绿色化学主题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1)阅读教材,了解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对人体、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2)搜集资料,明确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与温室效应的直接联系;(3)交流讨论,制定“低碳”生活方案,对“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提出合理建议。学生按照要求对主题活动展开探究,一步步加深关于“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探究,持续锻炼科学思维。基于此,教师在学生学习和讨论中,应结合活动主题为其提供相应的资料,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思维瓶颈时给予相应的帮助,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建立绿色化学思维,也能更好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三)跟踪指导实验,认同绿色化学意义
实验是探究和应用化学的关键途径,是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素养的重要过程,也是最容易产生化学污染、影响生活和环境的一项活动。教师不但要重视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实验、实践操作的能力,还要通过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正确使用化学试剂,促进学生对绿色化学意义的理解和认同。
比如,在“溶液”教学中,随着“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活动的展开,跟踪观察学生实验活动。在学生分别配制质量分数为6%、3%的氯化钠溶液时,严格指导学生取用氯化钠固体的操作,防止出现浪费化学药品的情况。部分学生不理解教师提出这一要求的初衷,在实践中配合度不高,教师应对“为什么”作出解释———哪怕是1g化学药品的浪费,都可能对资源造成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污染,以获得学生的认同感。实验结束后,严格按照实验室规定指导学生处理废弃试剂的操作。同样,对按规定以“绿色”手段处理废弃试剂的原因作出解释,让学生发自内心对认同贯穿于整个实验的绿色化学做法,深刻认同绿色化学意义,成为绿色化学的支持者。基于此,实验教学中通过针对性地指导,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化学意识,并且以身作则,让其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拓展实践活动,强化绿色化学态度
教材是对课程活动的提示,其容量有限,如果仅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也会是有限的,影响学生思维及核心素养的发展。所以教师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初中化学教学,应有策略地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外实践活动,达到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在《有机合成材料》教学结束后,首先,教师应向学生布置该拓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小组,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访谈、网络问卷等多样化的方式,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进一步了解有机合成材料对生活和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以及如何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正确使用有机合成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污染。随后,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将结论和感悟一并道来,同时回顾、交流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在分享和反馈中汲取其他小组的优秀观念,对强化绿色化学态度十分有利。
三、结语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渗透绿色应用理念,既符合学科健康发展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生活认知的要求。绿色化学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方向,对此教师需要重塑学科观念,矫正教学方案,并在生活对接中做出理性设计,如此可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黄亚丽.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化学教学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60):130-131.
[2]朱惠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1(9):70-71.
[3]王晓斌.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分类思想的妙用[J].考试周刊,2021(17):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