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模式涉及较多环节,需要考虑相关影响因素以及一些细节,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相关环节的质量控制到位,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以及学生能够从学习的活动中有所顿悟,更加全面的认识与牢固的掌握所学化学知识。
一、重视理论学习
一些教师对PBL模式并不熟悉,但在该模式中教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决定着教学目标能否顺利的达成,因此为保证PBL模式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获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应做好相关理论的学习。首先,注重上网查询相关的资料或者购买专门的书籍,认真学习PBL模式相关理论,明确该模式与其他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应用该模式的相关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应用该模式需要具备哪些技能等,认真对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各种技能的学习,为该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打牢基础。其次,积极参与听课活动,了解其他教师是如何运用PBL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的,认真分析教学效果,注重借鉴其成功的应用经验。同时,结合高中化学学科特点积极寻找PBL模式与化学学科之间的契合点,以采取针对性的应用思路、应用策略。最后,积极参与相关的研讨活动,在活动中认真发言,阐述对PBL模式的看法。同时,与其他教师一起商讨,寻找解决PBL模式应用问题的相关举措,如开展教学活动时如何让小组组长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如何让学生之间积极的配合,如何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跟踪与监督等,只有将各个细节考虑到位,才能在应用的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二、充分准备资源
应用PBL模式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活动时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确保各个环节富有成效的落实,应充分利用可利用资源,做好该模式应用的各项准备工作。首先,PBL模式下案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案例的质量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确定案例时既要注重围绕高中化学的重点、难点知识,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做好高中化学各类测试以及近年来高考习题的汇总与分析,对相关习题的整合与创新,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热情的同时,使学生能够从案例中真正的有所顿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其次,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PBL模式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活动时应注重信息资源的应用,帮助学生尽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其学习体验的同时,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比如向学生提供虚拟实验平台,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最后,为提升各小组组长的领导力,确保各个学生各司其职,共同努力,完成案例的探究与学习,应用PBL模式前对各组小组长进行适当的培训,使其掌握分配小组任务,鼓励小组成员的方法,充分挖掘各小组成员的学习潜力,确保各小组成员之间积极配合,为寻找正确答案做出应有的努力。
三、优选经典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时,优选经典案例应注重把握以下细节:(1)本质原则。教学案例应能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通过案例的讨论与学习,能够更好的把握化学知识本质,而非停留在浅层次的知识掌握上。(2)趣味原则。趣味性较强的案例可避免学生产生枯燥感,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讨论活动中,体会到化学知识学习的乐趣,使其更加主动地学,积极地学。(3)确定原则。这里的确定指问题答案的确定,以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暴露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向着自己的薄弱点发力。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如下案例:
实验课上教师要求学生探究溶液和溶液反应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是双水解反应)。并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一:根据题意思考,可以提出哪些可能的假设?
问题二:对应的假设会出现哪些实验现象?
问题三:该如何设计探究实验验证假设?
该案例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实验知识的同时,能很好的锻炼学生迁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为学生预留充分的思考、讨论、探究时间。结合所学的高中化学实验知识以及题干创设的情境,各小组学生积极思考,不难提出可能的假设主要有:①溶液和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②溶液和溶液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胶体;③溶液和溶液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又发生双水解反应。显然对于假设①其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2++=2++2,溶液的颜色会由棕黄色变成浅绿色。对于猜想②因双水解反应:2+3+6=2(胶体)+3会出现丁达尔现象,因此,反应后可使用红色激光笔照射溶液进行判断。假设③不仅会出现丁达尔现象,而且溶液中还应该含有、。
课堂上给学生提供1 mol/L的溶液,1 mol/L的溶液、试管若干、胶头滴管,要求学生验证假设。结果部分学生看到反应过程中溶液黄色逐渐加深,得到红褐色液体(W),并使用红色激光笔照射出现了丁达尔现象,便认为假设②是正确的。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学生的判断是否正确以及溶液中究竟有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因溶液中存在未反应的以及生成的,会对的颜色产生干扰,因此,看到丁达尔现象并不能断定假设②是正确的,具体还需要探究溶液中是否含有和。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后,课堂上继续要求学生围绕新的问题设计实验,展开新的探究活动。最终各小组积极动脑,设计出了合理的实验探究方案:
方案①取少量W液体,加入铁氰化钾溶液,检验是否含有;方案②取少量W液体,加盐酸酸化,在加入氯化钡溶液,检验是否含有。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试剂与实验器材,要求学生探究方案①、方案②,结果发现方案①中的溶液中出现了蓝色沉淀;方案②中的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表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有和,即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综上学生最终得出猜想③是正确的。
四、注重学习引导
应用PBL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时,为使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探究,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其少走弯路。一方面,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案例后,要求各小组先不要急于思考、探究,而是要求各小组组长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制定明确的沟通方案,确保小组成员遇到问题后,能够将问题传达给每一个成员,共同商讨解决对策。另一方面,探究活动完成后,应做好各小组表现情况的点评,针对在探究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小组,及时提出表扬。同时,引导学生不能满足于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要求学生认真反思整个探究过程,总结切入问题的相关技巧、从问题的探究中获得了哪些启发、暴露出了学习中的哪些薄弱点等。同时,鼓励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探究思路,认真学习他人长处。
高中化学教学中通过认真学习PBL模式的相关理论,明确了该模式涉及的环节,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做好了充分的应用准备,尤其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认真对比相关的案例,最终确定了探究溶液和溶液反应本质的案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堂上各小组表现的非常积极,顺利的完成了探究任务,正确的回答出了提出的探究问题。不仅如此,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过程,学生发现了新的探究问题,使其体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有效的锻炼了其高中化学实验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华义,陈新响.PBL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苑教育,2021(02):53-54.
[2]王育荣.PBL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与评价,2020(06):152.
[3]董文玲.PBL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学的应用研究[J].新校园(阅读),2016(05):81.
[4]谢静艳.PBL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7(20):71-72.
[5]庞锦.高中化学课堂中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7(0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