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途径。丰富实验教学的方式、注重实验教学的课堂质效、开展多样化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助于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促进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文章提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情境化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课堂的开端即课堂导入阶段,该阶段决定了一堂课的导向,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兴趣为导向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开发情境化导入的模式,即设计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对问题或现象不断思考。同时,在对实际问题进行解析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不断延伸、发散问题,让学生构建严谨的知识脉络。这样教师既可以通过连续性的问题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设计趣味问题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深入学习知识。以“钠镁铝单质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为例,本节课的实验现象明显,过程简单但知识点较多。因此,为了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在课前抛出问题:“大海中含量较高的元素有哪些?为什么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这意味着什么?”随后,教师进行进阶提问:“铝元素与我们生活联系紧密,大家说一说我们生活中的铝制品有哪些?他们的存在形式是什么样的?”以此让学生加深对金属知识的理解。在开展具体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可提出“如何设计钠镁铝单质金属性强弱的实验?”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设计不同的实验。对于学生给出的实验方法,教师可不断进行修正,最终指导学生逐步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各项步骤并分析其作用,如“金属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镁条使用前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以此引导学生在回顾知识点的同时加深对实验严谨的认知,形成良好的实验观念。
二、思维导图式教学,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式实验教学旨在弥补实验教学理论知识关联性的不足。借助思维导图易于记忆理解、关联性强的优势,教师既可以在课堂教学前为学生介绍本节实验课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后续的教学效率,又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介绍实验流程,让学生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教师还可以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实验总结环节,即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制作各组专属的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各实验小组的思维导图发现学生知识点的遗漏或实验的错误之处。教师对各组实验思维导图的不断修正,既能让学生对遗漏或较难的知识点加深印象,又能让学生全面地认识本次实验并留下纸质版的资料,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开展“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将“化学反应速率”作为核心基础词,分解出“判断快慢的方法”“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而后可继续分出相应知识点,如在第二个分支中可继续分解为“催化剂、温度、浓度”等,需要补充知识点时可在相应的分支处进行标识,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在催化剂旁标出常用的催化剂及需要运用催化剂的常见方程式。教师还可将思维导图转变为程序框图,如在实验中设计“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通过控制变量设计不同组的实验,如组一加热、组二变为铁粉、组三加大稀硫酸浓度等,让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反应速率。
三、大任务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完成实验操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批判和创新的精神。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缺陷之一在于过度“开放”,即大部分实验仅有一个实验目的或问题,导致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过于散漫,产生对实验不重视的心理。因此,教师可通过开展大任务式的教学引导,设置总的教学目标,同时布置阶段性的小任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验过程并掌握化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小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实验实践意识,提高自信心,培养探索意识。例如,在开展“电解池原理探究”实验时,教师首先可布置大任务,即“通过实验解析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而后布置不同类别的小任务:“通电前,熔融氯化钠存在哪些离子,它们的运动情况如何?外电路的电子流向如何?阴阳离子的运动情况有哪些变化?离子定向移动到电极是什么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电解池的应用有哪些?”以此引导学生说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并完成阶段性的小任务。在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后,教师可布置开放性问题供学生思考,如“通过本次实验探究,你学到了哪些化学知识?通过此次实验,你学习到了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以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实验,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思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及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落实,以及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实验题型分值占比的增多,教师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观念,开始认识到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化学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性实验,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经过自身探索后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真正地提高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重视化学实验课堂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益影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性实验相融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目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有新.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2(23):117-119.
[2]杨家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引导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2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