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方位变革的环境之中,在多元化利益格局、对外开放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亦发生了改变,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心理,目前我国小学生在心理、观念与情感上均有比较复杂的体现,出现了不同方向的品质特征与品德结构,这无疑对传统德育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1]。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面对当前德育教育现状,找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有效方式和手段,成为人们探讨的焦点。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德育工作合理化方案的提出有其必要性,甚至可以说是可在短期内见效的方法。但纵观德育内在规律,制度在德育功用方面起到的作用依然有限。
一、德育管理制度概述
德育管理制度是指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之内,全体成员都要严格遵循的行为准则。制度对学生的言行起到了约束性的作用,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属于现代学校教育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体系。学校德育管理制度共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德育管理制度是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制定的;其二,德育管理制度是学校自行制定的制度。德育管理制度的特点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是集体、个人智慧的结合;第二,它继承了历史,也对以往内容进行了创新与改革;第三,积极向外地学校学习经验,并且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德育管理制度的功能
从德育管理的角度来说,制度的支持与保障是通过其独特的品格来实现的,正是因为制度存在其独特的功能,才能为学生遵循基本道德的行为提供保障。
(一)规范性优势
学校可利用条例、规定、章程等将学生应该在学习与生活中遵守的道德义务确定下来,并使其成为学生严格遵循的规范。首先,制度属于概括性、抽象性的规则,它所指向的并非某个人、某件事,可反复适用,并且它不需要就具体的人或事进行指引,只需利用制度的指引作用,即可针对所有道德主体、行为发挥作用[2]。其次,制度可作为学生各项行为的准则,并渗透到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之中。
(二)明确的表达形式
德育涵盖非常丰富的内容,但其表达却并不系统、明确,一般只是希望人们可以遵循一定主张,但一旦得到制度确认之后,它就有了具体的表达方式,这样道德原则就会变成人们易于遵循的行为准则。正是因为有了制度的明确确认,道德选择就体现出了超越特定情境的预测性,换句话说,可利用制度去预测行为的社会性评价,并按照这种预测安排行动,这样一来,如果道德主体的道德权利、义务之间发生了冲突,就可以给出明确的判断[3]。
(三)执行的强制力
道德规范需要以道德认知、认同为媒介转化为道德实践,在良心的感召之下才会去实施道德行为,所以评估道德行为时,需以行为动机为侧重点,在非道德行为的惩罚过程中,需以良心的制裁为凭据,此时道德可体现出内在化特征,一旦面临道德主体信念缺失时,将会无能为力。而在相反情况下,制度则会指向外在行为以及结果。当制度对道德原则与相关规范进行确认后,就拥有了强制的执行力,从而使道德规范的落实体现为效力、刚性等特征。
三、制度对德育管理的支持与保障方式
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加强德育教育理念的执行,对政治思想教育、政治理论学习引起重视,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使全体师生有章可循。从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看出,制度为德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具体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内容体现出来。
(一)通过健全制度确认德育内容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后,确认德育内容,明确道德原则为法律和制度,这样即可利用强制的方式在社会中提倡大众遵循社会道德。例如,宪法中包含“五个教育”、“四有”、“五爱”等内容,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一些德育原则已以母法的形式得到了确定。目前很多学校制定了“文明公约”“行为规范”或“学生守则”,把德育内容和有关德育要求按照制度的形式进行了确认,这样的方式不仅可有效确保道德规范的深入落实,同时还可以避免在一些负面影响下使得道德建设变得软弱无力,同时德育教育的内容也更加明确、具体,提升了可操作性,可便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的遵循[4]。
(二)通过制度建设梳理学生道德意识
众所周知,良好的制度可体现为权威化、客观化的意识,可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传播工具。学校制度建立者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明确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的道德宣传[5]。当有关制度得到了制定、执行之后,健康的意识才能走入到人的精神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每个学生对于是非善恶的观念和思想就会被制度中传达出来的道德意识所同化,或者部分同化,这样一来,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将会在潜移默化之中与学生的思想观念相融合[6]。
(三)通过实行制度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实际上,制度执行的过程也是制度中隐含道德得以实现的过程。如果拥有良好的制度进行约束和引导,那么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正向积极作用;相反,如果制度建设不完善,制度执行未得到落实,那么将很难对学生道德行为产生引导,且学生受环境影响,甚至会形成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大量实践证明,如果对道德行为进行肯定、赞扬、表彰,而对非道德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和禁止,那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使其朝着道德行为方向发展,面临是非对错的选择时,可以作出正确的选择。由此可见,当前应高度重视的制度规范的建立与完善,使之能够在学生道德行为约束规范中发挥出较为良好的作用。
(四)积极借鉴经验加强德育管理
目前很多学校在德育管理方面都缺乏经验,存在很多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可以与其他学校积极交流经验,就德育管理心得经验进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充分吸收优势、摒弃不足,完善自我德育管理体系,形成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7]。此外,还要对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引进先进的德育管理理念,然后对现阶段施行的德育管理制度做出适当改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德育管理的作用,提升小学学校德育管理效果和质量。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目前新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这种大环境下,应该进一步加强小学德育管理,针对性的实施德育管理方案,这样才能使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不仅如此,还要建立健全小学德育管理制度,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严格遵守,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与修养,同时还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所以由此来看,小学德育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不仅学校要给予重视,同时社会也要深度关注,通过不断创新小学德育管理方法,确保德育管理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彭玉金.诚实守信 涵养德行——学校德育研究管理实践巡礼[J].小学教学参考,2020(21):92-93.
[2]周卫红.浅谈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才智,2020(06):31.
[3]张岩.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05):4.
[4]杨小媚.校园文化构建视野下小学生德育管理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11-12.
[5]程军.小学德育管理工作途径的多样化分析[J].亚太教育,2019(10):29.
[6]周桂林.浅谈新时期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工作[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9.
[7]于芳.小学德育常规管理之我见[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