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其在原理、思想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数学等学科和生物学科的知识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科交叉渗透进行强化,深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科的内容,发挥生物教学的作用。
1精选学科交叉内容,做好构思计划
为了提高高中生物学科交叉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精选学科交叉内容,对各学科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保证课堂教学设计和过程的实施效果。对此,教师应当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内容,加强物理、化学、人文、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拓展,弥补自身的知识空白。教师还必须加强对生物教材的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其中可以落实交叉教学的知识内容,与其他学科教师多沟通交流,掌握各学科之间的相关规律和内在联系,确保将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到位,为后续的教学开展奠定基础。教师还可在备课过程中,多参与研讨会等活动,与相关专家建立联系,加强交流,通过多种活动提高自身能力,挖掘教材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找到交叉教学的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交叉教学计划,做好教学构思,为教学开展做好充足准备。
在学科交叉教学中,选择知识范围时,应当注意保证知识的准确性。教师首先必须透彻了解交叉学科相关知识,保证清晰的思路,确保交叉内容的准确性,才能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不混淆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还需保证知识内容的针对性,要明确其他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分清主次关系,以此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保证交叉教学的实用性,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
2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科知识有机融合
学科交叉教学方法的开展和实施,教学课堂是最主要的渠道和阵地,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关乎交叉教学效果。基于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保证课程体系科学构建的前提下,加强教材分析探究,深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以科学的手段,将生物知识与其他知识相结合,渗透相关知识内容,做好学科交叉实施,进而促进学生学会利用交叉学科相关知识解决生物问题。以化学学科交叉教学为例,当前社会不断发生各种化学事故和化学事件,教师可在生物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将化学教学中的奇闻趣事作为基础素材,构建问题情境,如“疯猫跳海”故事、“愚人金”故事等的交叉渗透,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教学任务的落实。
在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控制情境的适宜性,既能够交叉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又要保证其他学科对高中生物的辅助作用,避免喧宾夺主,冲淡生物教学要点,把握好情境创设的分寸,确保其为生物教学而服务。例如,在“光合作用”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叶绿体色素主要能够吸收哪些颜色光,教师可引用物理实验方法,在棱镜片和太阳光平行光束之间放置叶绿体色素溶液,引导学生观察色光吸收情况,并将其向光合作用相关内容引导,使学生了解叶绿体色素对色光吸收情况等。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能够有效建立起学科间的直观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达到生物学科教学目的。
3注重引导教学,加强学科知识拓展延伸
教师的引导,在高中生物学科交叉教学中必不可少,是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将生物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交叉教学方法,重点在于教育知识的迁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迁移和拓展,结合教师的科学引导,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植物渗透吸水原理”相关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渗透装置中漏斗管的液面不会一直上升,但究竟是何原因,则没有明确的解释。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可引导学生利用化学中的溶解平衡等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将两个学科交叉分析,就能够有效理解以上问题。又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相关能量转化方面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物理学科中的能量守恒定律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此类问题,以此保证学生理解和深刻掌握。通过教师的引导教学,可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形成各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整体观念,实现各学科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迁移。
4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能力
实践活动,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可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生物知识,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师的引导和科学安排下,学生可自主参与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从而开拓自身视野,提高创新创造能力,促进对学科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内涵。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针对学科知识内容,组织针对性、特色性的实践活动类型。通过制作标本、工艺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将动物、植物制作成标本,运用所学知识将其分类整理,陈列展出,既能够丰富学生知识学习,又能够提高其审美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野外采集标本,深入实地观察了解动植物生长习性、生存环境等,在大自然中学习,领略自然之美,能够进一步意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运用生物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以较为常见且组织较为容易的课外实验活动开展为例,如在“营养生殖”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安排课外实践,指导学生分组完成红花月季嫁接实验,使其长出黄色、白色蓓蕾,将其以数学统计学方式,做好实验记录和分析等;又或者交叉渗透生态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美化环境的实践活动,结合光合作用等知识,修剪树木等。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对综合学科知识的运用,进而提高生物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转型发展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优化教学过程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而言至关重要。考虑到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交叉方法的运用,在教学期间,渗透关联其他学科内容,拓展学生知识范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此,可通过精选学科交叉内容,做好构思计划、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科知识有机融合、注重引导教学,加强学科知识拓展延伸、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能力、开展丰富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学科交叉运用等方式,高效落实学科交叉教学方法,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瑜芳.基于生命教育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5):259-261.
[2]余丽思,夏启中.构建高中生物智慧课堂的问题及对策[J].亚太教育,2022(0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