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也逐渐出现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中,史料教学法就是众多教师广泛应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巧用史料教学法的主要意义
在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涉及方方面面的史料,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需要学会应用史料教学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投入学习中,以此激发他们在学习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时,通过史料展开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能展开针对性的教学,以此促进学生历史成绩的提升。另外,史料教学法还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是说,历史教师采取这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将一些知识相互串联起来,这样就能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这样一来就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巧用史料教学法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选择史料应立足于教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和理解历史知识。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注意,要结合历史教材内容进行筛选。要是挑选的史料脱离教材,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史料和教学内容没有任何联系,学生也不会在史料中学习到任何有关教学内容的知识,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法,首先应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和史料内容,然后灵活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详细讲解史料历史事件,包括其中的意义和含义等。从而使学生迅速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升自身历史学习水平[1]。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这两章的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可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延续。在运用史料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内容,合理选择和运用史料,确保材料和鸦片战争有直接的关系,如“林则徐虎门销烟”“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等。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从中了解鸦片对人的危害和对国家发展的严重影响。采用史料教学法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水平。
(二)灵活运用丰富、鲜活的史料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古国,有众多的历史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法,需要教师选择科学、合理的历史资料,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史料的作用,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因为大多数的历史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枯燥性。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高度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鲜活的史料,使学生在学习时被吸引,从而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果[2]。
例如,在学习《原始农耕生活》时,其中包含的内容距今相当久远,不过我们现代的有些发明也参考了古代流传下来的器具,可以说有些古代的发明是“创造的源泉”。那么在运用史料教学法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展示农耕时代器具的图片。通过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掌握相关的知识,从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三)开展课堂探究,深度分析史料
1、巧提问题巧提问题,导学导思
在历史教学中,围绕史料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史料,提升历史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进阶提问,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如在开展关于李鸿章的专题教学时,教师引入了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后的回国奏报:“后患将不可知,臣昏耋,实无能为。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接着教师提出事实性问题:“李鸿章是否也有制度变革的思想?”学生如能结合材料和教师引用的史料,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出来。接着教师引入关于戊戌变法过程的材料,并提出概括性问题:“为什么李鸿章没有在戊戌变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当时的政治形势,认识清政府在本质上难容变法。最后,教师引入关于戊戌变法结果的材料,并提出反思性问题:“为什么李鸿章要设法保护维新派人士?请从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角度回答。”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由浅至深地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史料的意义。
2、对比探究,发现联系
历史是线性发展的链条,具备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每个历史事实都是当时环境下的必然结果,并与在此之前的事件具有密切联系。教师在应用史料开展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非孤立、分散地看待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具有相关性的史料开展对比探究。
例如在教学《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时,教师提供了两则史料。一则摘编自《史记·平淮书》:“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另一则摘编自《汉书·食货志》:“武帝元狩五年废半两钱……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这是与本课中“盐铁专卖”知识点有关的史料,教师可对两则材料进行翻译和讲解,指出汉武帝所面临的地方豪强把握经济命脉的局面直接源于西汉初期的经济政策。然后,教师提问:“结合西汉初期的社会局面,谈谈为什么会出现‘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的情况。”这是上一节课的内容,学生经过回忆便能够进行回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指出西汉初期和汉武帝时期社会局面的不同,并提示学生应以发展、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
(四)综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应用史料现如今我国已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彻底转换传统教学观念和方式。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牢固掌握教学知识,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个人素养也得到全面的培养。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运用史料法教学时,在保障教学需求的基础上,还应保障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能够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素养。
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时,其中,包含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发明。其中,工业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就是珍妮机的发明,那么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就可以选用我国古代的人工纺织机,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纺织机探索纺织业的发展史。从而使学生在历史的探索中,掌握有关纺织业的历史知识,明白工业革命的作用和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展开初中历史教学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悦的同时,还能静下心来去学习。由于历史课涉及的史料非常多,课堂上无法全部展示这些史料,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然后通过史料教学法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能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圣花.史料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6).
[2]张红艳.史料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新课程(中),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