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除了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之外,还应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然而目前各学科教学任务繁重,劳动教育在学科专业中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初中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专业有机渗透的有效突破口。
一、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渗透困难的原因
实践表明,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渗透的内涵以及如何落实劳动教育渗透都不够了解,一方面无法找到教学内容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另一方面对劳动教育的宗旨以及初中生物教学的课程目标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缺乏经验。在老教师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些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学中以传授教材中的学科知识为主,不注重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更无从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创造能力。此外,教师对劳动教育渗透的内容不够了解,难以将劳动教育和生物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生搬硬套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以上种种原因都导致,劳动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贯彻落实不到位。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生物教学课时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建设高效课堂。但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或采用口头讲述的方式,或采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的方式,很少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等其他实践活动进行结合,即使带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也往往会与生物知识脱节,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以进一步把握生物知识,这样的劳动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的本意,不能在教授学生生物知识的同时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创造能力。
二、 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应把握的原则
劳动教育与生物学科的融合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使劳动教育与知识点一同被学生接受。在初中生物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以生物课程为主,以传授知识点和渗透劳动教育为基础,把握好两者的结合“度”,才能使劳动教育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围绕教学主题适度开展劳动教育,在课程内容与劳动教育无关的情况下,教师也不需要生搬硬套,强制性的将劳动教育融入到生物课程中。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能够在其实可行的劳动活动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
初中生正处在快速成长阶段,三观、精神信念、个性会逐渐形成,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但仍处于自我内心建设的初期,对各种事务缺乏较强的鉴别和判断能力。而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中的人、事、物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鉴于这些特点,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品质,能够将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但劳动教育与生物学科的结合需要遵循渗透性原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课程内容渗透劳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三、劳动教育渗透于初中生物教学的策略
1. 学校、教师、学生加强对劳动教育渗透的重视程度
要保证劳动教育渗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保证学校、教师、学生足够重视劳动教育。这需要学校带头加强对劳动教育渗透的重视程度,由学校对教师提出教学要求,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渗透,并找准生物教材内容与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增加进行劳动教育渗透的时间,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创造能力。利用教师对劳动教育渗透的重视,培养学生自觉接受劳动教育的意识。这种自上而下的观念与能力培养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校的带头作用,就能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证劳动教育渗透于初中生物教学时事半功倍。
2. 对初中生物教师进行劳动教育培训
为了保证初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应加强对初中生物教师进行劳动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对教材内容与劳动教育实践结合的理解,精准把握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并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善。此外,学校通过培训促进教师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革新,把握新课程标准下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创造能力。在培训中,学校必须对教师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效果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执行标准,还可以为教师提供示范性案例,指明劳动教育渗透于初中生物教学所应采取的教学理念及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以给予教师明确的改革方向。
3. 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外劳动实践
现阶段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相关教育改革事业不断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师会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多元评价、打造学习任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时空限制,教师教学理念并未转变,学生难以进行相关实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主动丰富教学手段,选择灵活性更高的教学手段开展劳动实践,如实验研究法、假设法、任务驱动法等。
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通过引导使学生动手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生物课程有各种各样的实验,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记忆、理解、探究能力提升的重要步骤。将初中生物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可有效拓宽生物实验的渠道,丰富学生的实验体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发展劳动技能。
4. 合理分配生物教学时间和劳动教育时间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实践与劳动教育时间充足,必须对生物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保证学生在充分掌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劳动教育渗透,同时要保证在充分的课堂教学后有劳动教育渗透时间,而不是一味地压缩时间来学习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进度,合理安排劳动教育渗透的时间,保证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培养其劳动意识和劳动创造能力。
总之,劳动教育渗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创造能力,并且劳动教育渗透的主旨与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可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渗透,但需要教师针对实践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阐述了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旨在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娟.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劳动教育路径探索——以“闽南地区中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4):128-129.
[2] 刘磊.初中生物教学中劳动素养培育的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22.
[3] 唐阳.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研究[D].黄冈:黄冈师范学院,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