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该包含七个要素,每个要素在教学中都有不同的功能,能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形成不同的品格,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好科学探究,让学生通过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方法在物理学中的作用。老师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主体,配合好学生的学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一)技术设备的不足
技术设备的不足是影响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校的技术设备设施有限,无法满足物理教学的需要。教师可能缺乏所需的教学电脑、电子白板或平板电脑等设备,限制了他们开展教学的能力。在教育的时代,适当的技术设备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或平板电脑来展示教学材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教学电脑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课堂录屏或制作教学视频,方便学生回顾复习。
由于学校设备不足,教师可能无法充分利用这些技术设备来支持他们的教学工作。此外,宽带网络的不稳定也可能导致教学过程中的中断和延迟。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需要依赖互联网来获取教学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然而,一些学校的宽带网络可能不稳定,导致上课时出现网络断开或网速缓慢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中物理课时安排过紧
教师如何在一堂课的有限时间内,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学习,让学生利用科学探究模式来建构知识体系,这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考验。在目前的双减政策下,学生在减轻负担的同时,在物理课堂上能够学有所获,最终带来课堂学习上质的改变。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教师在课堂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就客观条件而言,物理学科在课时设置上,每一学期的课时是固定的,但是相对于探究式学习,探究过程是漫长复杂的,所需要的课时其实远远要多于教育部门安排的课时。因此越到后期,迫于升学压力,探究式学习能够开展的课时也就越少。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为最终目的的,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每个环节都要涉及,部分教师在每个环节上掌控不到位,导致探究时间过长,学习效果不如意。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策略
(一)优化初中物理现有教学方式
科学探究式学习模式对于初中学生的自身发展,能够起到许多积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明白,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初中学生的培养而言,都有着不同的作用。教学方式的选择,必须要依据初中物理学习的实际要求出发,这样才能通过初中物理知识的建构与应用要求,来实现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的整合。每节课都形成一种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能够兼顾多数学生的物理能力的培养,做到优等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自身物理素养,中等生通过不断的探究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学困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始终能跟上大家学习的节奏。
例如,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从学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引入,然后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简单合理的实验来认识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水沸腾实验的学习,我们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观察家里烧开水的情况,了解在烧开水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声音、气泡的变化。通过这样的预先学习来实现对知识的初步了解,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再归纳总结所学知识,这样对比与总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积极性强,参与度较高,印象深刻,探究式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不同学生在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式上有所不同,所以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其他形式的学习,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教师只有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
(二)教学理论和实验相结合
实验与科学同样是密不可分的,实验要科学,科学也要实验,实验在科学研究中一直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学生的实践技能需要科学实验来培养,通过科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敏感度,帮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般而言,在实验操作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人特质会逐渐展现出来,老师可以借助这种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标准,激发学生对于实验探究的热情,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稳更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学生努力地学习物理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老师若是只强调理论知识的巩固,而忽视实验的重要性的话,那无异于是纸上谈兵,学生不仅理论知识得不到巩固,而且科学的探究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所以,在物理的实验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学生的亲自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要占用太多的实验时间,让学生在实验课堂中掌握主动性,实验前前后后由学生亲自安排直至出现实验的结果。
(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展示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例如:在带领学生扩展重力与浮力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出重力和浮力之间的关系:当物体静止时,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物体的质量;当物体处于流体中时,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体积与流体密度之积。再例如,讲到“电磁感应”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感应现象,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磁流变”现象、“磁浮列车”等。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到电磁感应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是生活的物理,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把物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来实现初中学生自身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保证初中物理教学正常有序地开展,始终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敏苏.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2022(S1):28-30.
[2] 何金伟.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2):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