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下,初中物理老师也更加全面和系统地了解了信息技术和教育之间的互相渗透问题,也逐渐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将信息科技引进到教育实践中,通过对物理课堂的持续改革,促进学生在物理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有助于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
和其它的学科相比,物理学中包含着很多理论上比较强的知识,例如,概念、定理和公式,这种抽象的知识已经成为了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在这过程中,有些同学采用了机械的方式来记忆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完全掌握,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会遗忘。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声、形、电、画、光等多个要素,动态呈现,动画模拟,把书籍上的一些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内容,让他们对物理的知识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和记忆。比如,在初中时,老师讲授的电压、电流等知识,因其知识的内容及特点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学生很难理解,也不容易理解。对于这种状况,老师可以利用信息设计,把它转换成可见的水流和水压,用它来取代电压和电流,这样就能保证生动、直观性的教学。
(二)有助于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初中物理而言,若还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板书+口头说明,这样就难以将某些物理知识进行清晰的说明,不方便学生的学习与记忆。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要工作还是在教室里进行,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成为了一种帮助老师进行课堂教育的现代教育手段,这样一种将传统和现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初中物理教学的一种革新。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白板来制作板书,把概念、定理、公式、原理等基础知识都记录下来,同时还能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知识的来源和形成的全过程展现出来,使其具有生动性、动态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教师一般都是照本宣科,不仅枯燥,而且很难让人理解。另外,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是板书的方式,在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板书的书写上,并且,学生们的呆板的机械记忆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不佳,也妨碍了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在此期间,可以利用PPT给学生们演示在水中因为各种物质的质量不同在水中橙子案的状态也是不同的,给学生一个初步印象。然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不仅可以将物理学中的图形元素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动静相结合的画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也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了解到,在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提升学生物理实践能力
分析初中物理学科发现,该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且演示实验、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部分物理实验具有一定危险性,还有一些物理实验凭借现阶段的实验条件难以达成,所以教师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实验视频,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思考,以感性认知获取为基础,深入探究物理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电路的连接》部分内容时,由于实验电路较为复杂,因此,教师大多会向学生演示电路实物连接法,然而仅通过实物演示,学生难以对电路连接操作过程形成直观认知,部分学生无法对其中的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因此,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多种错误,甚至出现电路设备烧毁等现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轻松地开展电路接线活动,而学生也可对全部实验过程形成清晰认知,可有效减少实验故障。
(三)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突破以往教学模式下时空给物理教学活动带来束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大量动画资料、影像资料、图片资料,把抽象复杂的物理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能够直接观察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变化规律等,把抽象化的物理问题通过更加具体化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针对初中阶段学生而言,初中物理教材中一些知识点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也成为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难点。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课件,会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接受并理解物理难点内容。
如电流的形成和电磁感应,均为物理教学中的难点知识。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后并未对这部分知识形成全面了解,此时,教师便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向学生演示教学内容。将物理现象全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解决在观察物理现象时产生的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获取学科知识,化解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视力矫正》部分内容时,便可借助Flash动画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模拟实验。在人眼晶状体折射光能力产生改变时,人眼将会出现屈光度不正的现象。远视眼形成原理为,当晶状体变平后,光线汇聚功能将会逐渐弱化,使得成像位置处于视网膜后方。此时人需要借助凸透镜会聚光线;而近视眼原理与远视眼相反,近视眼需借助凹透镜的佩戴矫正视力。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原理,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质量。
(四)创新课堂互动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技术,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可以在丰富知识表现方式的同时,实现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方式创新,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关键作用。
例如,在进行《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的学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区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师可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两种电路的分别展示,并让学生通过最直观的对比找出两者的异同点,由此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两种电路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选择将《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这一内容以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该内容的分析,并最终完成总结。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已经完成了串、并联电路基本知识的学习,只要他们能够认真分析和讨论,那么,电压规律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另一方面,此种课堂学习模式可以充分地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并让学生依托信息技术获得知识探究能力的进步,有效地提升物理素养。
三、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引进信息技术教育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需要对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知,并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教学结合的策略,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林元.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7(1228).
[2]王秋晓.浅析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运用策略[J].学周刊,2018(10):23.
[3]刘复霞.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