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施国辛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施国辛,. 依托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研学实践活动[J]. 历史教学研究,2023.3. DOI:10.12721/ccn.2023.157818.
摘要:
长期以来,传统的历史课很难反映出地域文化的渗入,有的同学觉得历史的研究与现实脱节,过于单调,以致于对历史失去了兴趣。现在中学历史考试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测试,乡土历史也成为学业水平考试的一个考查板块。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历史学习的学习热情都是面临由“考知识”向“考能力”“考素养”的过渡。针对当前我国新时期初中生对提高历史学习能力的需要,对初中的历史课程进行了研究,挖掘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本土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 地域文化初中历史文化资源
DOI:10.12721/ccn.2023.157818
基金资助: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服务于历史课程的一切可资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总和。

一、设定主题,促进学习目标达成

(一)巧定核心知识,形成本质问题

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应从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核心知识出发。本课例核心知识的确定从新课标和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出发,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综合考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春城”地域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教育价值等多种因素,最终确定了项目的核心知识——“昆明”的历史变迁。导入环节是在课堂上创设生动而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追随镜头和音乐真切感受盐城的魅力,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播放昆明城市形象宣传片,感受现代昆明城的独特魅力。

(二)明确驱动问题,设置学习目标

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以创设“疑”境开始。学生对跟自己认知存在冲突的问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由“疑”生思,通过实践探究最终释疑解惑。学习应该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将核心知识用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特定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统合学习目标要求教师对核心知识、本质问题与新课标的契合度、教材的关联度等应有明确的认识,兼顾知识性与能力性的高度统一。本课例依据新课标,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设定了驱动问题和学习目标。项目主题:“昆明”城的历史变迁。项目驱动问题:“昆明”这个地名是否有其他称呼?昆明的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变迁?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昆明属地范围变迁和行政区划的沿革历史以及昆明公路、铁路等交通的发展简况,学会辨识地图和运用地图,加强时空观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春城”的历史变迁。

2.通过对昆明地方史相关史料的查阅与实地考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史料进行辨析,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增强史料实证意识。

3.通过查阅搜集昆明历史文化名人的史料,了解名人的主要成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情感认同,培养家国情怀。

学法指导:

1.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参观云南省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云南铁路博物馆、聂耳故居、朱德旧居、昙华寺(朱德诗文碑刻、兰茂《滇南本草》石刻)、昆明晋宁郑和公园、护国桥、皎平渡口(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等,并记录所见、所获、所感;

2.到云南省图书馆、昆明市图书馆等场所查阅昆明历史方面的书籍,并做好记录;如《云南风物志》、《昆明历史》《昆明简史》;

3.搜集昆明相关民谣,了解昆明历史,并与同学分享。如,“云南十八怪——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东寺街西寺巷”等。

(三)预设主要成果,规划评价

教师需要在项目化学习的设计阶段做好主要成果的规划,针对驱动问题期待学生产生相应的学习成果,明确成果的要点和公开方式。这一过程其实已经涉及对教学成果和实践的初步评价,是一种逆向设计的表现。当然,设计完所有教学后,教师还需要对成果和过程的评价进一步细化。

二、成果应驱动,评价反思育素养

(一)聚焦核心知识

坚持以终为始《昆明的历史变迁》一课主要从地形地貌、城市文化、红色文化、昆明历史名人四个方面入手介绍昆明的历史变迁。为了后期能更好更快地实施,教师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准备:第一,初预热问题。课前一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且预告将每周利用一节课的课前五分钟请学生分享阶段性实践成果。第二,师生协力共筹备。教师为学生搭“脚手架”,对学生每次的实践活动进行反馈和引导,经过师生不断的思维碰撞、质疑和查证,形成了初步的项目实施方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围绕关键词去查证。师生共同设计了覆盖全程的评价表格,以便对学生的实践进行量化。第三,家委会鼎力相助。本课例实践中,不管是实地考察的安全问题还是制作汇报成果的技术问题,都需要家长们的倾力配合。

(二)分组展示成果,合力助推教学

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和学习评价表,通过小组协作分工解决任务问题,实地考察了纪念馆、博物馆等地域文化资源,并且到昆明市图书馆查找了地方志等文献。小组在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团队合作制作主题课件,打磨配套演讲稿,分组汇报展示成果环节,其余学生认真听取汇报,此外各小组都准备了相关的手绘展示图、模型和走访史料等辅助材料。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其他小组的学生围绕汇报内容展开集体讨论,进行质疑问难和适当的补充,然后由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汇报进行阶段性总结。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中心地位,在推进过程中,学生在选择和处理信息、设计和制作PPT、同伴协作和团队合作、演讲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与提升。教师作为学习的管理者,需要始终如一地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目标,随时关注和管理学生的行为,管理流程,评估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成果进行总结再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把从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任务中,而且可以鼓励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三)评价项目与反思,提升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不是单个的学习环节,而是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参与设计、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加深其对学习的参与程度与讨论的深度。评价项目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测验、调研报告、日志、考试等方式,最常用的是制订评价表。评价表主要以学习目标为依据,以核心素养的达成度为标准。评价表对不同主体而言具有不同的功能。对教师而言,评价表是很好的组织工具,教师希望学生掌握什么知识与技能,应用哪些方法,树立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表设计得越精准,学习目标也就越清晰。对学生而言,他们从目一开始就可以参照评价表的指标进行整体的设计与实施,越贴近目评价表,学习成果也会呈现得越好。如小组任务和时间管理能力评价表,旅游开发建议书评价表,主题研究报告评价表和专题展览评价表。

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与初中历史课本的要求,合理确定课题主体、确定问题、设定学习目标,并和本土地域文化相结合;在教学环节,重点关注核心知识,小组演示结果,老师对整个课程进行全面的监控与改进;在回馈环节,采用评估表格对学生进行评估和反思,以促使学生进行深层知识的开发。通过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海荣. 初中历史与乡土资源的有效结合[J].文化产业.,2020:458-460.

[2]吉菊.地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0(5):60-62.

[3]周蓉. 地域文化在与初中历史教学的结合之路[J].教育科学论坛,202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