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探讨
荆世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荆世麟,. 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探讨[J]. 物理进展,2024.8. DOI:10.12721/ccn.2024.157406.
摘要: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策略,是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途径。在推进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紧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评价与反馈的有机融合,提升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进而有效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教学评一致性;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406
基金资助:

一、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一)明确《新课标》指导

《新课标》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核心指导文件,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必须深入研读《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明确初中阶段物理知识的结构框架和所属板块,以及学生在此阶段需要形成的核心素养。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平面镜成像”为例,教师在分析《新课标》时,认识到该课程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一级主题,强调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旨在通过光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同时,《新课标》在“声和光”的二级主题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折射现象及其特点”,以及“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这些具体要求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了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在透彻理解《新课标》的内容之后,教师需要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以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深入阅读教材,教师应全面梳理课程内容,并思考学生在此课学习中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为了制定出既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又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教师应综合考虑《新课标》、教材和学情三个要素。

以“平面镜成像”一课为例,教师在分析《新课标》后明确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即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材则通过具体的实验设计,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并拓展了凸面镜和凹面镜的相关知识。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教师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的基本原理,并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制定了以下具体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平面镜,深入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掌握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及其形成过程。(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平面镜及球面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美感,并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其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准确记录和处理关键信息,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评价策略

(一)确保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在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物理教学模式中,确保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性是至关重要的。这要求教师在设计评价环节时,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明确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设定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教师能够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阿基米德原理”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前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设计了相应的评价任务。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深入理解浮力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1):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清晰阐述实验过程、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浮力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间的关联。

教学目标(2):学生能够准确阐述阿基米德原理,并掌握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

评价任务(2):要求学生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经验,反思学习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

教学目标(3):学生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评价任务(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发现并提出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解决,并展示解决过程。

(二)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为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应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这种评价体系不仅涵盖教师评价,还融入学生自评和组内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确保评价活动成为教师、学生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在“阿基米德原理”一课的评价中,我们可以这样实施:

对于评价任务(1),教师可以采用抽查的方式,围绕“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间是否存在定量关系”这一问题,对学生的参与度、回答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随后,鼓励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计划,并在班级内分享,由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对于评价任务(2),将评价主体转移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自评了解自己在知识掌握上的不足,同时利用组内互评发现同伴在实验操作和思维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从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对于评价任务(3),采用师生共同评价的方式。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课堂整体表现,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反馈,并记录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同时,学生也能从教师的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方向。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三、教学活动策略

(一)基于教学目标精心规划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的策划上,我们必须确保所有活动都紧密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这样的设计能够确保教学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避免盲目和随意的行动,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音的特性”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我们设计了观察“敲击音叉”的实验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详细说明了实验目的和要求,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此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教师还设计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如“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时为什么会被弹开?”。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确保了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高度契合。

(二)融合评价内容优化教学活动实施

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评价内容,确保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顺利达成目标,掌握关键知识,并逐步提升其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还应根据评价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以“声音的特性”一课为例,针对部分学生不理解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的情况,教师可以基于评价内容的反馈,调整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如通过拨动钢尺观察其振动发出的声音,进而分析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此外,如果在教学评价中发现教学活动偏离了教学目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集中讨论,共同商议对策,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结束语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得到了更为明确和系统的指导。通过紧密结合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我们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体验。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继续深化对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解,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丰富评价手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物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启森.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 (10):95-97.

[2]韩娟.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94-9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