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高考背景下,物理高考试卷中的情境类试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基于此,高中物理教师应以日常教学为契机,加强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应用,让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解决各种问题,发展核心素养,从而为参加高考做好准备。文章论述了高中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以期为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提供有益参考。
一、运用物理史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史记录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原理等知识的产生背景、演变过程等,起着引领学生经历物理知识形成过程的作用。学生通过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可以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进而感受到物理学家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进而增强物理学习兴趣。基于物理史的价值,教师要善用其创设教学情境。例如,“万有引力定律”一节涉及的物理史内容有月地检测、引力常量的测量、牛顿的科学研究生涯。教师可以将这三项内容加工为微课,从而动态且直观地展示出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将学生带入具体的物理研究场景中。在此场景中,学生会跟着科学家进行研究,了解他们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如此,学生既可以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又可以积累科学研究经验,有利于增强其科学研究意识。
二、运用生活现象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随处可见,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使学生形成生活化的学习意识,从而自觉在生活中探究物理、应用物理。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现象创设教学情境。不少生活现象与圆周运动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实施“圆周运动”教学前,教师可搜集拱桥、过山车等相关的图片、视频,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为提高学生的情境体验效果,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要将桥设计成拱形向上的造型?可以设计成拱形向下的造型吗?”“为什么过山车不会从桥上掉下来?”“如果车上的乘客没有系安全带,在车迅猛运行的过程中,他会从车上掉下来吗?”。又如,大部分学生知道在打开单反照相机的闪光灯拍照时,闪光灯会发亮,并认为这和电源有关。但实际上,这个现象是与电容有关的。面对这样的生活现象,学生很容易产生认知冲突并想一探究竟。因此,教师可利用这种生活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具体来说,教师可在打开闪光灯的情况下用单反照相机为学生拍照。在询问学生闪光灯发亮的原因后,教师取出照相机中的电池重新为学生拍照。此时,学生发现闪光灯依然会发亮。面对此现象,他们会产生探究兴趣,并且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物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从而逐渐学会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运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是教师实施物理教学的助力,又是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助力。尤其,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可以在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物理知识,还可以习得实验操作方法,积累实验操作经验。基于实验的价值,教师要善于用其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物理实验探究活动获得良好发展。例如,在教授“向心力”时,教师可利用生活素材设计生活化实验。在实验中,教师可向一个半截的矿泉水瓶中倒入一些红墨水,并提前告诉学生自己要晃动这个矿泉水瓶。大部分学生可能会做出躲避动作。但是,教师晃动矿泉水瓶时,瓶中的红墨水并没有洒出来。在此实验情境中,学生会对其中的物理原理产生强烈的兴趣,想要一探究竟。又如,在教授“光的全反射”时,教师可以演示导光水柱实验。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先将激光笔放在空水槽的一侧,使激光透过空水槽射到墙壁上;接着,向空水槽中灌水,当水上升到激光笔所在的水平面上时,激光会在流动的水中沿曲线传播。这样的实验现象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而学生在认知冲突的驱动下会集中精力地探究其中的物理奥秘。
四、运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活动往往以问题为起点,而且,思维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地在脑海中想象相关的场景,并以此为基础集中精力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教授“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时,教师可以依托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如“为什么高速公路的拐弯处是外侧高,内侧低?”“在拐弯处,当车速过快时,车是否很容易被甩出高速公路?”“应当如何避免在高速拐弯处出现交通事故?”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又如,在教授“牛顿第三定律”时,教师可依托学生熟悉的拔河游戏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一个高高壮壮的男生和一个瘦瘦小小的男生站在地面上进行拔河,谁会轻松地获得胜利?”“当这个高高壮壮的男生站在滑板上,瘦瘦小小的男生站在地面上时,谁会取得拔河比赛的胜利?为什么?”等。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分析问题。
总之,教学情境是物理教学强有力的辅助,可以促使师生积极互动。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主动走进情境中,迁移生活认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建构深刻的物理认知,同时锻炼多种能力。而教师则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在情境中的探究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样,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得到显著提高。鉴于此,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学情境,并以日常教学为着眼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精心设计多样的教学情境,而后依据课堂教学需要,灵活地将教学情境应用于不同的教学环节,让物理课堂因情境而变得更加生动、高效。
参考文献
[1]曹红霞.情境创设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3(6):73-75.
[2]史宏云.高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类型与应用路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