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如果教师经常采用统一授课和统一考核的教学办法,会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失去一些学习机会,使他们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发展。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教师只有对学生准确的分层,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层,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 ,对练习题设计分层,对评价测试手段分层,才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让每一位同学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对学生准确的分层
以公正的态度客观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通过教学实践、平时的观察、测验、家访等途径,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将学生按照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智力发展水平按照大约 1 ∶ 3∶ 1 的比例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各层次的学生老师清楚,班主任清楚、学生本人有数,不在班级公开,以免学生产生心理阴影。A类同学为学习轻松的优等生,约占班级人数的20%,B类同学为发展中的中等生,约占班级人数的60%,C类同学为暂时落后的学困生,约占班级人数的20%,并向学生说明这种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不间断调整。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部分B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定期考核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二、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在小学数学的分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始终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教师应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整体把握《大纲》与教材的情况下,弄清本节课的重点、关键、难点以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再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制定。在设置教学目标之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测试,以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然后再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努力为各层次的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A类学生的目标要高于大纲要求。B类学生完成大纲要求。C类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可以了。
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层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有效的问题才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教师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难易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分层提问应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如复习旧知、复述思路时;多把机会留给C层学生,让其参与解决。 对于一些稍有难度、举一反三的问题,如解决习题、探索规律时,多让B层学生参与解决。对于需要灵活运用、拓展延伸的问题,如:突破难点、一题多解时,多让A层学生参与挑战。比如,在讲述“百分数的乘法应用题”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某养殖场今年出售的鸡有120只,比去年多了20%,问去年卖出去了多少只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只要求C类学生初步了解看懂线段图,并且能够根据线段图列式解答就可以了。而对于A、B类的学生,教师则可要求他们根据题目的条件与问题准确地画出线段图,并能找出数量关系正确解答。
四、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
由于学生间的差异较大,只有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知晓如何运用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来进行分层指导,对A层的学生,重点对抽象思维能力方法进行指导。对B层的学生,重点对学生灵活运用学生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指导,而C层学生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进行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比如 :教学“平行与相交”这一章节,对于A、B类学生,教师可以直接将平行与相交的定义、定理以及概念讲给学生听,并将平行与相交的习题下发给学生让其自主完成。对于C类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斑马线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及认识;在学生了解平行与相交概念、特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及思考,也可以利用数学工具将平行线以及相交线画在黑板上供该层次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五、对练习题设计分层
教师设计练习时需体现出层次,对练习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练习的弹性处理,主要在于练习题设置与要求上,也就是精心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课堂练习题目分层:分为简易题,较难题,难题。对于C层次的学生不提倡多练苦练,在相对的时间里能准确完成基本练习也就达到目标了,至于这个层级的学生想挑战B类题也是可以的,B层的学生除了完成基本习题外,还要完成一些稍有难度的思考题,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A层生不做C层次的作业,也可不做B层次的作业,直接进入A层练习,A层题量不多,但有深度。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教师可以根据计算的难易程度对问题进行设计。对于C类学生,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将长方形绘画出来,给出长和宽,提出关于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然后直接解答即可;对于B类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对数学课本的对照,引导学生对长方形的长与宽进行测量,并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对于A类学生,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将房屋中一面墙的长、宽以及瓷砖进行测量,让他们求出贴一面墙所需要的瓷砖数量。
六、对评价测试手段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分层评价主张“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坚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因此,为促进学生学好数学, 教师要建立多元而有层次的评价制度,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 C 层的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鼓励的话语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 帮助他们弄清自己的不足又指出其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
测试时分A、B、C层的试题,基础题80分+稍难题20分+思考题20分的结构模式,C层同学做对80分就算满分,当然也可以挑战后面的题目,做对一题在100分的基础上加分。B层同学做对前面的100分才算满分,C层同学不仅要完成前面的两项后,每做对一道思考题就加上相应的得分。
总而言之,学生的成长应该逐步地因地制宜,不能过于着急,也不能统一教学,不然只能迎合部分学生的学习口味,降低学习效率。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帮助小学生找到自身的定位,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他们的差异开展针对性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将他们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才能使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
作者:李建刚 、 男、 汉族、1968年11月出生、53岁、一级教师 。
QQ号:1204648638@qq.com
籍贯:陕西汉中
邮编:723512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沙河镇中心学校
联系电话:13759810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