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就是带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加强知识理解,能够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所以,在课堂提问的过程当中,为了保障提问的有效性,教师也应该加强情境创设,运用提问技巧,尊重思维规律。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提问效果,对教学的开展起到良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段之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太过随意,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作用不大。
(一)泛滥式提问,问题“量多质劣”
一些教师的提问太过于随意,甚至成为口头禅。例如在讲完一个问题时,随口就用“是不是”“对不对”之类无思考的模式来提问。这种提问使学生缺少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长久如此,会使学生的回答成为一种“跟堂风气”。学生的这种没有经过思考的回答,是肤浅模糊的。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即为此意。还有部分老师的提问太多,看似面面俱到,而实际上不分主次,忽略学生实际。浪费了大量课堂阅读、思考和联系的时间。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这些漫无目的、不分要点的提问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压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不利的。
(二)教师缺乏“候答”的耐心
问题提出后,教师往往忽视这段“候答”的时间。部分教师由于课堂教学时间限制,往往急于求成缺乏耐心,无法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尤其是对于一些学习能力中等偏后的学生,很难参与到主动积极的思考问题的层次上来。如果学生答不上来,此时教师便急急忙忙讲出答案,把知识硬塞给学生。结果,提问不仅没有起到效果,而且无形中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生的思维懒惰。这样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习潜能是没有价值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一)结合关键所在,实施有效提问
提问在教学开展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但教师在提问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紧紧地围绕着知识内容进行提问,这样才能够启发学生对知识积极的进行探索和思考,这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首先就应该结合关键的知识内容进行提问,这样才能够推动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的开展。
例如,在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知识点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对1/2+1/3的算式进行列出。在后续中,教师可能会提问:“1/3和1/2两个分数特点是什么呢?”这时学生就会回答都属于真分数或者分子是1。这样的提问就很难真正地展现出明确性,也无法真正让学生懂得教师的提问意图。在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改变提问的方式,比如,“观察这两个分数在分母上相同吗?”“假如分数分母不同如何相加?可以直接相加吗?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就结合知识关键,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明确性,能够让学生懂得在后续当中要对通分算理进行学习,让学生对知识更好地进行理解。
(二)展现启发作用,实施有效提问
教师实施的提问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启发性,这样的提问才是有价值和内涵的。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强的特点,尽量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设置。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和探究的过程,能够让学生逐渐地掌握重点知识,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这一知识点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比如可以让学生裁剪一个圆,将圆逐渐剪开,尝试着对长方形进行拼凑,并借助之前学习的长方形公式对圆的面积公式进行推导和计算。在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当中循序渐进。比如,“假如将圆划分为64、32份等这样最终拼凑出来的一个图形会是什么?”“拼凑成的近似长方形中的长宽是原本的圆形的什么?”“如何通过之前学习的长方形面积的推导公式对圆的面积进行计算呢?”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一个思考和探究的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提问的引导性充分地展现出来。
(三)重视提问逻辑,实施有效提问
在提问设计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重视逻辑性。这样才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启示,让提问变得更加行之有效。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在提问之前精心地安排和设计,对一些辅助工具进行制作,让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导向下对知识顺利地进行掌握。
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之前,教师就可以对Flash课件进行制作。在课程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展示课件,课件当中有一些精美的图案,让学生进行观察。在这之后,教师就可以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的思路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这些图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你知道这些图案是经过怎样的过程得来的吗?”让学生分析、合作、探讨,为后续教学的开展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当学生阐述完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Flash课件,课件当中呈现出动态画面,将图形经过旋转和平移的过程灵活地展现了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有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具有逻辑性,达到理想当中的提问效果。
(四)有效突破问题,实施有效提问
在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提问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启示,能够让学生在遇到问题瓶颈时及时地找寻到突破点,带动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也应该将提问和问题解决有效地放置在一起。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当中的提问效果。
例如,在讲解“植树问题”这一知识点的过程当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某个酒店一共有15层,假如每层楼梯都有20个台阶,现在你每上一个台阶需要用时0.5秒,那么上到顶层一共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讨。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在这时,有些学生已经可能找寻到答案,但有些学生依旧处在比较迷茫的状态。在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你运用到了哪一公式?是怎样进行分析的呢?”对于还未找寻到答案的学生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画图,逐渐找寻到答案,真正地让学生实现数形结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总之,采取课堂提问的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加深对这一教育模式的研究,用最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彩利,郑益乐.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困境及其实现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1):83-84.
[2]才达吉.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J].甘肃教育,2019(19):75.
[3]钱桂芬.探寻问学之道,让学习真正发生[J].小学教学研究,2019(16).
[4]潘文彬.从“问学”走向“学问”[J].江苏教育,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