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是整个数学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要注重运用生活化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思路进行学习。这无疑是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此外,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依旧太过于看重教师的课堂地位,甚至于认为学生必须对教师言听计从,导致小学生只能被动地吸收知识,进而影响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一、传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把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作为出发点,因此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很好,但遇到实际问题并不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把课堂局限在教室内,没有从生活实践入手,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轨的情况。很多学生没有理论联系实践的想法,自然不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这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开展,此外,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依旧太过于看重教师的课堂地位,甚至于认为学生必须对教师言听计从,导致小学生只能被动地吸收知识,而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相关数学知识,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影响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十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人。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论是哪一科目,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如何,而是能否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兴趣才是学生最大的老师,小学生唯有以兴趣为前提,才能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由于小学数学还有大量的数字及数学符号等抽象知识和概念,大部分小学生很难轻松地进行理解和掌握,这就成了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亟须解决的难题。此时,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应运而生,它能帮助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
(二)丰富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形式
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并不是意味着教师要随意创设生活情境,创建生活情境时,一定需要在两个前提下进行。首先,教师一定要事先经行科学研判,要在小学生认知水平范围内创设生活情境,同时改生活情境必须符合生活实际,并且还要灵活巧妙地蕴含着课本知识。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丰富化、多元化,不能将一个生活情境运用到多个课时的学习当中。如果教师在多个章节的教学当中了套用同一个生活场景,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使得学生建立起来的学习兴趣再度消散。这是教师教学的大忌,会妨碍小学生对课本中定理、公式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妨碍学生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提高数学教材应用的创造性
随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教材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相比于传统数学教材,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趣味性也大大增强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好教材中的教学要求,在理论知识和生活场景构建方面做到动态平衡,必要时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提高小学数学教材应用的创造性。比如,在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例子进行适当的改编,帮助小学生快速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学好数学这门科目。
(四)借助实物进行演示
数学知识本身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事物。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实物来进行演示,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数学教材中有一些概念是比较深奥的,如果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生可能很难对概念有深刻的了解。但是教师如果借助实物,就可以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在实践活动中开展教学
正是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和复杂的特点,所以很多学生在课上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入,无法将其应用于生活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倦情绪。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痕迹是非常明显的,处处都有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师借助具体的生活实际事例来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这对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买菜,并帮助家长计算需要支付多少钱。比如,西红柿3.5元一斤,买2.5斤,那就是3.5×2.5=8.75(元),黄瓜也是3.5元一斤,买3.5斤,就是3.5×3.5=12.25(元)。学生在计算时,可以用3.5×2.5+3.5×3.5=21(元),也可以用3.5×(2.5+3.5)=21(元),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最终的答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运算定律有更深刻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学生可以真正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会出现学与用分离的情况,并能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将课堂进行延伸,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提高运用的能力,有效地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六)多方法解决问题
因为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其智力、基础及考虑问题的方法都存在差异,所以他们解决问题时想到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只要方法正确,最终所得出的结果正确即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
(七)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把知识和实践联系在一起,真正把数学学习当作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方式。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效率。
三、结语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的一个问题。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把数学学活,把方法学透,让数学知识真正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1]刘治诚.论小学数学教育的生活化[J].江西教育,2020(15):63.
[2]肖朝义.生活化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启迪与智慧(中),2020(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