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研究
罗广林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罗广林,.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研究[J].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2021.8. DOI:10.12721/ccn.2021.157075.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照搬公式,没有考虑到解题的关键点,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给学生提供正确有效的解析,而仅仅注重解题方法与解题答案,这是非常不正确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应及时改正,寻找适合小学数学解题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
DOI:10.12721/ccn.2021.157075
基金资助:

数学是整个小学课程体系当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本身具备相对较高的系统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尤为关键。在核心素养理念的要求之下,独立思考能力作为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组成部分,主要包含分析问题的能力、计算以及联想能力三大块。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乃至于对于其未来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都至关重要。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方法过于落后

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大多数都是盲目地采取“灌输式”方法进行教学,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缺乏新意,绝大部分学生不仅不会认真听,可能还会分心做其他事,甚至睡觉,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教师与学生没有达到一定的课堂交流,往往还会忽略学生是课堂主角的事实。这种简单无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主导地位,让学生变得越来越不爱学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没有对学生实行全方位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完全符合当前的教育发展模式,这是因为现在的教育模式更倾向于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错误的教学方式。仅仅关注学生吸收知识和获取高分的能力,这更不是完整的教学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性、技术性人才,即使理论知识再丰富,如果创造能力过弱,还是会被社会淘汰。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设置简单的数学教学情景

由于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学场景不能设置得过于复杂,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学生活化。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份数学课堂教学难度打分表,待教学结束后,让学生填写此表,以便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受。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数学计算中想要成功攻克数学计算的难题,首先要读懂数学题目,明确题目的内容,然后再找出题目中答案的关键所在,最后通过计算公式就可以算出这道计算题。例如,让小学生计算4+2x=30。当学生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首先就需要明白这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式,然后分析计算过程中的先后顺序,要遵循“先计算乘除,后计算加减的原则”。所以,学生在解答4+2x=30时,先将4移项移到30这边,变成了30-4,就成了2x=30-4,然后计算2x=26,最后用26除以2等于13,所以x=13。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利用游戏的开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假如游戏能与数学相结合,那么学生一定会爱上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比赛画数学符号的方式来开展游戏,谁画的多谁就获胜;还可以让学生模仿数学符号,让其他学生来猜是哪一个数学符号。这样的游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符号的印象,考验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因此,教师应将数学符号与游戏律动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具体感受,用游戏节奏为数学教学添加新型的元素,促使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深入教学“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应该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例如,学习“认识时间”时,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钟表时间并记录。家里的挂钟、父母的手表、电视上的时间,都可以帮助学生巧妙地识别钟表,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五)兴趣引导

兴趣引导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精心设计课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能让小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这对于培养小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至关重要。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会给小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带来一定难度,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将复杂且逻辑性强的问题具象化、简单化,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了解了简单的分数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三个分数来展开知识的延伸,比如:比较哪一个更大?提出此问题之后,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提出想法并且去验证。而在学生验证的过程当中,作为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分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折叠的方式来验证。通过此方式,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最后,教师经过演示以及总结,得出如下结论:在分子都为1的前提下,分母越大,则分数越小的结论。此种富有趣味性的方式,能让学生在玩的过程当中轻松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在无形当中提升了学生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兴趣的引导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学情上,教师需要走进学生心里,了解学生平时的想法。而教师备课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能让教学事半功倍。

(六)专业概念讲解

教师可以在学生对于学术知识的学习拥有一定主动性的前提下,开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专业性的数学概念讲解,从而让小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初步认知,并且为基础性逻辑认知的建立提供必要的准备。作为教师必须明确,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数学,就必须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概念,任何道听途说的办法都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讲解过程当中,作为教师必须通过讲解来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百分数以及百分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作用。比如:学生在日常购买衣物的过程当中,衣服上的标签会标注衣服的材质以及各种材质的含量,而这些含量都是以百分数的形式来表示。不过,学生虽然知道衣服当中某一种材质的含量是百分之多少,却不知道这个百分之多少是怎么得来的。作为教师,基于提升学生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考虑,在此知识点的教授过程当中,必须让学生知晓百分数以及其具体含义。仍然以某种材质的含量是百分之多少为例,将衣服的面料成分均分为100份,某种材质在这100份中占据多少份,也就是其百分比。不但衣服的材质可以通过此种方式来表现,学生某一节课的出勤率同样可以通过此方式来表达,即:出勤人数÷总人数×100%,最终所得出的结果就是某节课的出勤率。学生掌握百分数的含义,对于之后主动逻辑思维的形成同样有一定的推动价值。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够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教师要在学生能够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更多的新知识,让学生将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学生学起来才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宽松教学氛围的营造,同时要采取多元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激励,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这样才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玉宝.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方法研究[J].中外交流,2020(49).

[2]孔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探究[J].年轻人,2020(2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