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蒙台梭利教育活动中幼儿秩序感的培养
常齐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常齐,. 浅谈蒙台梭利教育活动中幼儿秩序感的培养[J].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2021.12. DOI:10.12721/ccn.2021.157120.
摘要:
良好的秩序有利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交往,可以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并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2~4岁是儿童对秩序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秩序是发自人心灵深处的,如果建立起这种秩序,自己就会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事情该这样做,哪些事情该那样做。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紧紧抓住幼儿的这一“敏感期”,在蒙特梭利教育活动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寻找幼儿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有效途径,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秩序。
关键词: 蒙氏教育幼儿秩序感
DOI:10.12721/ccn.2021.157120
基金资助:

一、培养秩序感的必要性

秩序是对事物或元素的表达的运动状态,具体表现为认知、衡量、节奏等。秩序感有两种不同的内涵:一种是指事物运行的秩序引起人在适应过程中产生的身心体验,属于感情范畴,可以称为情绪秩序感;另一种是指表现处于无序、混乱的环境时,人产生的不安、恐惧等情绪体验。通常所说的秩序感是指对物体所处的空间或生活习惯顺序的适应性。幼儿的成长主要依赖于成人的照顾和保护,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发展,幼儿逐渐能感受到事物运行的秩序,开始根据感知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初步的自觉能动意识。幼儿秩序感的发展包括从无意识、直接感知、头脑表达三个发展阶段。最开始,幼儿可以感受到自己动作和周边事物的直观顺序。随着记忆的丰富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幼儿能够通过象征性的手段将事物的顺序反映在脑海中[1]。良好的秩序有助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和交流,这不仅可以改善幼儿的身心发展,更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同时,良好的秩序感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为一种习惯,对幼儿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二、幼儿秩序感的培养策略

(一)行动的程式化。行动程式化是指教师通过指令让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与程序展开行为的过程。据笔者观察发现,幼儿坐座位、喝水、上下楼等几乎所有的行动都具有程式化的特征。托班重组当天,老师就为孩子们安排了座位,给每人的椅子贴了名签。幼儿会找到贴有自己名字的椅子,按照被安排的次序落座。即使有一两个儿童坐错位置,老师会提醒他(她):“这是你的小椅子吗?”其他儿童也会说:“这不是你的椅子!老师,他坐了别人的位置!”幼儿从一进园开始,这种位置与次序的观念就被反复强化,久而久之,位置与次序成为其自身认同的一部分。定时喝水是幼儿园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项之一。在青青幼儿园中,每个班级都有一个不锈钢的托盘,托盘里摆放着不锈钢的水杯,每个水杯上都贴着一个人的名字。早餐后、玩积木之后、下楼玩耍之后、午睡起床后,教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孩子们喝水。坐在小椅子上喝水,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小水杯放回到托盘里,俨然成为幼儿生活中的最频繁的例行任务。

(二)进退法,解秩序。秩序感对于幼儿来说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出:“教师应重视生活的价值,丰富生活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整体质量,促进师幼共同发展。”教师应减少反复说教、反复指令式的机械方式,采取有效的“进退法”策略,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去学、去养成良好的秩序感。“进退法则”中的“进”,是指依据幼儿年龄特质,捕捉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形成秩序。“退”,教师隐退具体的指导,幼儿自主管理,教师隐形策划助推幼儿养成良好的秩序感。

例如,刚开始借书的时候,幼儿都想自己能最快借到自己喜欢的书,于是大家都围在书架旁边,结果弄得乱糟糟的,反而大家都很晚才拿到书,教师见到此现象,引导幼儿自行讨论了拿不到书的原因,幼儿经过商量,发现图书馆中是有管理员的,大家有序地排队给管理员借书卡拿书以后,才能做到最快,于是教师马上与幼儿合作,推选出了本周的管理员。一天午饭后:先吃完饭的幼儿开始借书,小螃蟹借了一本《昆虫记》,不到5分钟的时间,又来到了还书区还书。轩轩是图书管理员,在还书区怎么也照不到小螃蟹的借书卡。小云是运书员,在借书区找到了小螃蟹的借书卡。轩轩就对小螃蟹说:“小螃蟹,你是不是书只看了一会,所以你在还书区找不到借书卡,你应该有耐心地阅读。”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一种自然的儿童指导儿童的行为,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因为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更为深刻。我们都知道,教学是否能收到好的效果,就要看教者对学者的心里是否了解为定。此类型策略,教师用了暗示的方法,并利用进退法设置了小小管理员,帮助幼儿形成了良好的秩序感,还让幼儿生成了很多新想法,这属于软性教育,比起直面的批评效果会好很多。

(三)自制规则性标识,增强幼儿的秩序感意识。制作规则性标识把游戏中应该注意的事情用有趣简单的图画或易懂的符号表示,便于查看、模仿、暗示等,从而抑制一些不良的习惯,萌发自律行为。例如,共同商讨,确定标识,让秩序感落地。我们和幼儿一起商量游戏规则,给游戏取名字,用图片或者符号表示游戏。建构区可以用搭积木的图,医院用红十字和医生打针的图,美工区可以画上铅笔橡皮以及剪刀之类的图来表示等。又如,动手制作,填充内容,让秩序感生根。了解游戏规则后,我们尝试用废旧材料设计简约化的标识,与孩子一起收集麻绳、树叶、光盘、碎布、纸板等,共同将抽象的规则运用不同的材料绘制成形象直观而有趣的标识图。运用渐进性标识,内化幼儿的秩序感形成。首先,优化标识,增强幼儿自主选择和自我管理意识[2]。进入中班后,区域游戏的标识从游戏实物标识图转化为暗示性标识图。将以前最直观、最简单的实物照片优化为暗示性标识,将区域游戏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来暗示幼儿游戏的标识。

三、结束语

总之,幼儿运动秩序感反映在自身活动的变化上,是对外部世界发展变化的初步认识和把握。因此,在幼儿阶段,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需要培养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秩序感,增强幼儿的自主意识,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让其了解日常活动的秩序和规律,进而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逻辑关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蒋杭珂 . 解读幼儿时期的秩序感 [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6(6):16.

[2] 玛利亚·蒙台梭利 . 童年的秘密 [M]. 西安 : 长安出版社 ,2010: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