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互联网时代的带来,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使得互联网教育逐渐被大众熟知,各种在线学习方法被学习者所接受,教学模式逐渐多样化。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首要目标的高职教育,目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信息技术的到来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教学和管理水平提供了可能。
一、通过网络动态规范学生日常管理事务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进行学习平台的搭建,这不仅有助于教育资源的积累以及为继续教育提供途径,更重要的是,丰富的平台模块,使得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负责人可以对学生整个在校阶段实现动态管理,提高了学生工作的效率。辅导员作为高等院校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与学校交流的纽带。根据教育部发布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应该充分掌握并利用各类新型工作载体,尤其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与手段,拓展工作途径,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提升学生工作的感染力。近年来,大学生主体基本上是充满想象力、接受新鲜事物快、对互联网有很多依赖的00后,辅导员的学生工作内容应该跟上学生的步伐,充分利用学生能够接受的科技手段开展思政以及管理工作,缩小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代沟,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辅导员的威信。除此之外,提高学习平台,高校可以及时的向学生发布有关学校的各项通知,并根据学生的回帖反馈对教学工作以及日常获得安排进行及时的调整。教师也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保证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平台的有效使用,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及时沟通建立了桥梁,在缺乏学生电话号码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的开展日常工作,避免学生出现失联的情况。
二、建立学习云平台实现教学突破空间限制
高职院校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平台与教师管理平台两个主要内容,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账号进行学习和管理。
1.教师教学平台
高职院校应为每位教师分配一个独立的账户,用于开展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管理工作。教师教学平台应该包括课程管理、作业管理、答疑管理、活动管理、学生管理等多个模块。课程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发布课程公告以及上传教学资源,其子菜单应该包括章节列表、作业列表、活动列表、答疑列表、资料列表、学生列表等 8 个项目。教师可以通过后台自动生成的数据分析,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功能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部分知识点考核分数较低,教师可以及时的增加课程对这部分知识点进行全面的讲解。活动列表的建立有助于保证课程的学习时间符合教学计划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习计划,避免突击学习的发生。学生管理模块详细记录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记录的存储和查询提供来便利。
2.学生学习平台
学生可以利用学生账号在电脑端进行在线学习,学习平台通常界面清晰、操作简单,易于上手。学习平台包括正在学习、已学习、开放课程、个人中心等 4 个主要模块。正在学习模块主要是方便学生寻找教学资源,并根据安排,循序渐进的进行线上学习。此外,正在学习模块还包括答疑功能,学生可以在论坛中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询问,教师在看见问题后会进行及时的回复。答疑论坛属于资源共享区,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这里浏览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老师的解答,避免老师需要重复回答同一个问题,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当学生完成某门课程后,与其相关的所有资料数据都将被迁移至已学习模块。开发课程模块主要是将学校教育资源的潜力充分发挥,为学生提供提升职业能力以及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学习资料,供学生学习研究,不作为考核依据。个人中心模块是学生个人信息的存储和查询处,在这里,学生可以清晰的看见自己的学习情况、考核情况,以及教师的反馈,从而及时的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调整,保证学习质量。
三、让互联网成为有效教学的新载体
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的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改变学习载体,而是为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1. 通过学习平台促使有效学习的发生。
学生的知识构建与教学是同步进行的,只有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避免机械式、重复式学习,并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这也正式高职教育追求的教育目标。在使用学习平台中,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教师通过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和信息,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通过留言区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学生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知识追求者。
2. 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奠定基础。
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在如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只有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不被淘汰。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所依赖的重要工具,引导学生有效掌握信息技术,有助于他们在日后能够迅速的掌握从互联网中获取知识的方法。
四、目前的缺陷与不足
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一项突破,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还在不断地优化与更新。为了更好的让信息技术服务教学,提升高职院校的工作质量,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学生平台不能离线学习,只能从电脑端登录,而不支持移动端的使用,这意味着学生需要耗费大量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进行学习,而不能将碎片时间利用起来;第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建立电子课程资源较为困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此外,如果课程资源难以循环使用,将会导致教学成本大大提高。第三,目前,学习平台上的课程大多属于理论课程与案例教学,很难实现操作类课程的网络教学,缺乏现场教学的生动性与操作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也很难提高网络平台实现。因此,对于平台的开发人员以及使用人员应该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及时的解决信息平台中存在的问题,使得信息技术最大化的为教学以及日常管理工作所用。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广,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目前,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融合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开发人员以及使用人员,积极的应对,发挥自身的优势,解决问题,并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实现信息技术真正为学校所用。
参考文献:
[1]王忠政. 信息技术与地方财政类院校本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许峰. 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系统化保障策略研究[J]. 成人教育,2017,37(11):76-79.
[3]许欢.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9.
[4]汤书波,张媛媛. 高职院校大规模在线教学成效、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2021(01):8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