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学习阶段,教师应该注重个性化阅读的基本要求,注重对学生的整体教育和定位,营造良好的课程教学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设置阅读学习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究活动,使教师对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更加有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更加有针对性。
一、了解个性化阅读的关键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阅读、讨论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互动交流和信息共享。初中生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读书学习不应局限于阅读、教师讲解、练习训练等基本形式。要通过合作与互动,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充分地参与到阅读中去。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初中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就长远发展而言,良好的阅读能力对未来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思维、思维意识的转变,对阅读的探究也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研究结果表明,个性化阅读也为学生提供了情感代入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不够,只重视阅读技巧的运用,忽视情感思想的代入。经个性化解读,初中生在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能有效地代入自己的情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思考,能给阅读学习带来新奇的体验,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二、采取个性化阅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帮助初中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探究
读书是扩大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使学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感悟、思索等方式获得思想的启发和鼓励。教学指导阶段,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教学主体,优化改进课程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若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缺乏参与性,个性化解读将失去意义。通过对各种影响阅读教学效率的因素的探讨,发现不少教师存在着教学时间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在对文本信息进行个性化解读时,教师应加强对这部分问题的控制处理。在预习阶段,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课堂学习主体,留出足够的探究和分析空间。在这个时候,学生在课程内容上进行自主探究会更有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课堂内部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有深度思考探究的机会,按照教学计划,有序推进阅读能力的发展。
为帮助学生规划阅读时间,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初中生在生活环境、个人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阅读的基础很不一样,导致个性化阅读阶段的学生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些学生还患有阅读障碍症,而有些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已经开始阅读经典著作。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给每一位学生分享经验和交换意见的机会。不管作品的解读是深是浅,学生都应该有机会发表个人的解释,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学习质量。老师在指导阅读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分析文本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更主动的行为意识中获得良好的阅读学习体验。在这个时候,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和理解,再通过情感的熏陶和表达,学生就能得到良好的思想启迪,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体验。老师要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学生只有珍惜自己的阅读感受,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学习环节中。
(二)做好实现个性化阅读任务的目标优化
读书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基本形式,只有使学生产生对思想有良好的知觉,才能深刻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状况,进而深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教师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索空间,注重教学目标的优化设置和应用,使有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共同参与课堂。创建开放的课堂,让每位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分享自己喜欢的阅读书籍。根据个性化解读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在任务目标设置阶段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即根据阅读材料的具体要求,将内容分成若干不同的方面,如“骆驼祥子”这一课的阅读探究阶段,教师要做好学生形象的阅读分析和研究,可以结合文章中提到的各个事件进行。课程中,学生可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对人物形象的讨论和分析。通过发表个人观点,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文章的基本思想。
教师应创设阅读教学情境,以保证阅读教学活动达到个性化解读的目的。结合基础知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为个性化阅读提供良好的依据。通过创设教学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解析过程中。受情境影响的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作者在进行文字表达时,常常陷入自己创造的情境中,学生在情境中得到启发,阅读时感受到真切的感受,随后围绕读物发表的见解将会更加深刻、全面。
(三)设定个性化阅读最佳气氛
阅读教学是否能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是否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这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密不可分。若师生互动交流效果不佳,则阅读教学将陷入一种死板的模式。一个学生阅读一篇文章通常比较浅薄,通常通过阅读学习获得的效果非常有限。为了保证学生深入阅读和运用课程内容,教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与学生进行平等、自由的互动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阅读探究题,并允许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阅读探索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全方位的互动交流,构建和谐课堂,有效地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水平。
阅读指导阶段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只有意识到教师始终与自己保持公平沟通的状态,在课堂交流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并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个体解读阶段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可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学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会出现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的观点,这时教师可以开展思想观念的讨论环节,学生愿意发表不同的声音,最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能得到满足。看得见的老师树立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平等意识,就等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堂聊天”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对阅读材料的见解。经历个性化体验后,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会明显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共同关注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加平等友好。同学们有发表见解和接受他人反驳的权利,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灵活、有趣。
结语
在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学习需求,探索有效的措施,实施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阅读中来。导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出发,探索和分析阅读材料,让学生大胆提出疑问或发表个人见解,使所有学生都认识到阅读对自身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阅读知识,快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等,进而全面增强语文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孟凡翠.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2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