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一些问题,还可以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机遇。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模式的不断创新,人工智能将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本文主要探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对“教—学—评”模式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和建议。
一、传统“教—学—评”模式的特点与缺陷
传统的“教—学—评”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目标,强调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活动在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中所起的作用。评价的主体通常是评价者,而评价活动通常由教育管理者来操作。有时候教师可能过于强调评价的结果,而忽略了评价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下,评价结果一般较少反馈给评价者或者反馈的信息不够充分,同时缺乏被评价对象的参与。
尽管传统的“教—学—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但缺陷也很明显:
评价方式单一、浅层次。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以量化指标为主,如考试分数、及格率等,而缺乏对学习过程、态度、情感等深层次维度的评价。
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在传统模式下,评价结果往往没有及时、有效地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导致无法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或学习方法。
目标导向过于明显。传统的“教—学—评”模式往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导致学生可能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或者学习动力不足。
二、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教—学—评”模式以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教—学—评”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下是几种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教—学—评”模式以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
个性化教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进度,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实现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平和风格,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智能评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智能评估,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基于AI平台数据分析手段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如时长统计、错题分析等为教学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数据参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智能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和不足,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3]
教学资源优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和分配,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智能分析和调配,可以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智能推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智能推荐服务,包括学习资料、课程和学习计划等。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需求,可以为学生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料和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学习路径,提高学习效果。[4]
智能辅助: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教师提供智能辅助工具,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智能题库、智能答疑、智能备课等功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教学内容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更好的支持。
三、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学—评”模式的挑战与对策
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进行学习和分析。然而,学习者个人的敏感信息涉及学习记录、考试测评等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信息,也包含健康状况、家庭信息等学生管理数据,还包括餐饮消费、上网情况等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产生的其他敏感数据。因此,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技术攻关,制定标准规范等措施来保护学生的隐私和数据安全。[5]
技术成本和实施难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教—学—评”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和资金。例如,需要开发智能评估系统、智能推荐系统等。对于一些学校来说,可能难以承担这些技术和资金成本。因此,可以采取分阶段实施的方式,逐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评”模式中的应用。
教师培训和管理问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教—学—评”模式需要教师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相关教学教法为学习者的提供有效支持。基于协同、创新和实践“三位一体”的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教育,能全面提高师范生的人工智能素养,让即将走向教坛的新教师更好地适应未来已来的人工智能教育新时代。[6]而有一些在职教师同样需要经过培训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要通过有效管理确保教师们正确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学。
教育公平性问题: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但也可能会加剧教育不公平现象。例如,一些富裕的地区或学校可能拥有更好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而一些贫困的地区或学校则可能无法获得这些资源。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促进教育公平性,例如通过政府或公益组织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给贫困地区或学校。
总之,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改进“教—学—评”模式需要应对新的挑战和问题。可以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数据隐私和安全、降低技术成本和实施难度、加强教师培训和管理以及促进教育公平性等途径来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
四、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讨了“教—学—评”模式在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创新和挑战。包括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性化学习、拓展教育资源和服务以及创新教学等;潜在风险则包括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技术成本和实施难度以及教师培训和管理问题等。
针对这些挑战和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和建议。首先,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学生的隐私和数据安全;其次,可以采取分阶段实施的方式逐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评”模式中的应用;再次,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最后,需要建立有效的教育公平性机制来避免人工智能技术加剧教育不公平现象。
参考文献:
[1]涂晓锋,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实践困境与突围之策[J].教学月刊·小学版,2022(04):4-8.
[2]张袁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如何落实评价任务[J].教育界,2022(10):41-43.
[3]周文洁,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课程改革落地的学校管理路径探索[J].教育界,2023(25):2-4.
[4]胡小勇、孙硕、杨文杰、陈孝然,人工智能赋能:学习者高阶思维培养何处去[J].中国电化教育,2022(12):84-92.
[5]乐洁玉、罗超洋、丁静姝、李卿,教育大数据隐私保护机制与技术研究[J].大数据,2020(054):52-63.
[6]杨俊杰、吴涛、陈永恒、闵笛、刘忠艳,面向“新师范”建设的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4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