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学具使用现状的调查访谈与分析,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就地取材,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数学组教研活动,以及课题组成员的日常教学进行研究,探究优化学具使用的策略。
一、学具对于学生数学思维塑造的优势
(一)学具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很多学生在收到学具的时候,都会进行尝试性摆弄、玩耍,并且部分学生还可以在初步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其中蕴含的奥秘。这是因为学具相较于课本而言,具备较强的灵活性,这一灵活性就成为吸引学生的亮点之一。虽然小学生接触系统性数学教学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也容易对教材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在这一潜在的思想影响下,学生就会对教材丧失兴趣,而“学具”则不同,学具具备的灵活性恰好与教材的单一呈现性相对应,可以吸引学生,自然也就成为塑造学生数学思维的优势工具。
(二)学具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学具除了灵活性之外,还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从每学期发放给学生的学具种类来看,学生可以应用的学具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学具其实都是具备针对性的,不同的学具可以为学生引入不同的教学方向,帮助学生形成不同的数学思维。多样化的学具与单一形式呈现的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不必再依靠教材学习这一唯一的途径接触数学,而是可以借助不同种类的学具来探索不同方向的数学世界,塑造不同的数学思维。
二、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借助学具操作,打破思维局限
课堂上应用学具也要把握好一个度,并不是用的次数越多教学效果越好,多次运用会导致学生分散注意力,效果适得其反。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把握时机,利用合适的机会进行学具操作,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生认识厘米时,教师要求学生先测量自己课本的长度,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学前阶段接触这一知识的机会比较少,因而在测量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少错误,当学生没有测量正确而得出错误结果时,很容易对数学失去信心。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尺子上少了零刻度,那么它还可以用来测量吗?”这时学生就能思考到没有了零刻度线但是还有其他刻度,有刻度线就能够测量。于是在这里再次应用学具直尺,教师再交代学生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并将刻度尺中的“1”看作零刻度,对铅笔进行测量。接着,教师再次提问:“如果‘1’刻度线也没有呢?”这时学生就会将刻度尺上的“2”视为起点。但是这样测量后,物体末端对应的刻度读数就不是物体的真正长度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读以“1”和“2”为起点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呢?有的学生就能想到以“1”为起点,“1”就成了“0”,“2”成了“1”,用尺子测量的物体末端对应的数字应该减去1厘米就能得出正确长度,以“2”为起点的,用尺子测量的物体末端对应的数字应该减去2厘米就能得出正确长度。这一做法引导学生把刻度尺上任意一个刻度当成起点,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操作学具来认识厘米,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数字的敏感,突出课堂上深度教学的理念。
(二)应用学具操作,明晰解题思路
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数学具有较强应用性,小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应用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长方形周长和正方形周长”这个内容,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公式后,教师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有两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如果将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很多学生马上应用课堂学习内容计算,但是不少人数都这样列出算式:4×4=16(厘米),4×4=16(厘米),16+16=32(厘米),所以周长为32厘米。针对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应用学具引导帮助学生明晰解题思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教师让学生拿出八根相同的小木棍,假设小木棍长4厘米,让学生先摆出两个正方形,再将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学生摆完后看到有两条边叠在长方形里,这两条边不能算入周长里,于是就能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小学生初步接触一个知识后进行练习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不断提高的良好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下次遇到这些问题就会更加注重,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降低出错率。
(三)应用学具操作,把握课堂重难点知识
每一节数学课堂都有重难点,对于学生来说,掌握知识重难点是学好数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活动较难进行的环节。所以教师可以在重难点处应用学具操作,帮助学生掌握课堂重难点,让学生无障碍了解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拼组”这个内容,在课程教学阶段,教师交代学生拿出三角尺学具并提出问题:三角形能拼出哪些四边形呢?请大家用三角板试一试。于是组织学生两两一组用自己的学具相互拼接,学生三角板拼接时往往会作出各种猜想,并根据想象尝试,比如用30°角三角形时,学生能想到各种拼法:1.两个三角板直角边相拼就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2.底边相拼得到一个四边形;3.斜边相拼得出一个长方形;4.斜边对称式相拼得出一个梯形。当拼接45°角三角形时,应用与30°角一样的拼法拼接,发现只能拼出两个四边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能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学会应用三角形拼出不同四边形,感受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并通过变化拼接方法形成用变化观点看待事物,让学生对课堂重难点的理解从模糊到清晰,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结语
教师和学生都非常肯定学具在教学中的价值,而影响教师使用学具的主要因素是因为学具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副作用。所以在实践研究中,紧抓优化学具使用的策略,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要求,提高教师在课前、课中的教学基本功,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使得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罗先国.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2014(11).
[2]喻俊云.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研究[J].学苑教育,2015(21):57---57.
[3]邵良香,潘冬梅.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