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下,学生能得到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重视从学生出发,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学中肩负的责任,通过多元化、创新及高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长远、持续的发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正确的价值理念,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完善。
一、背景阐述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品德塑造的最佳时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小学考虑到学生的培养问题,并在日常教学中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掌握以身作则的道德规范,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做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的特殊性,教师应当积极调整教学方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富强、民主、和谐、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理当从小去认识、感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十分有必要,而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需要教师积极创新、与时俱进,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尽自己最大努力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而为祖国培养出乐观积极、遵纪守法、敢于拼搏的新一代青年。
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一)教师应紧扣教学大纲,对授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说每一学年的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体方向为一个“大任务”,那么精确到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方向,则是一个个细碎的“小任务”。不难看出,每堂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都是可以在不偏离总体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的,这一点对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值得一提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单纯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有一定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内容更广、更深,一层一层要点环环相扣,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无法切实为小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道德观、明辨是非的荣辱观,以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针对这种情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切入点,为每节课的每一个部分制订出详细的规划方案,对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小任务”都不能严重偏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不能将浅显易懂的知识复杂化,不能将对学生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高高在上、脱离现实,应当确保知识点具有连贯性。
(二)设计高效的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更好地渗透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依据教学目标不断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教学路径进行拓展和延伸,突出和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在实处,进一步地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道德素养的培养。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引导作用,强化学科教育教学及教学指导,结合教材中教学内容在课堂导入环节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深度、有内涵,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强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在深刻掌握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身素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促进学生们全面素质的发展。如在进行“生活离不开他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图片展示的方式将实际生活中凌晨工作的环卫工人、暴雨中指挥交通的交警、深夜批改作业的教师等等场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深入其中,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开展丰富、专业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
(三)积极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学活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属于较为重要的教学形式。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应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自主意识,在课堂上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教学联系在一起,促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利用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实践性的问题,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及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的提高,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及融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在进行“烟酒有危害毒品更危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设计、制作及宣传“毒品危害”相关内容的实践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综合道德理念及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整体上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师应将课堂归还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教师如果希望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给每一个学生,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便是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以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为基本原则,让学生自己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的东西,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基于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踏出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以小组为课堂的基本单位,可以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探讨的机会。近些年,小组讨论越来越成为中小学提倡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是在语文、数学等主课课程中,还是在音乐、美术等副课中,既能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又不完全破坏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
结束语:良好的行为品性不是通过短短的一两节课就可以养成,优秀品质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基于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引路人的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何增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策略[J].家长,2020,(36):122-123.
[2]徐若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J].科技资讯,2020,18(26):89-91.
[3]柯杏美.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20,(36):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