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是提升国民素养和文化最为直接的途径,教师应慎重思考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和问题表现,优化教 学方式,强化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并进行及时反思,力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探析目前数学教学现状和突出问题
当前的研究背景及小学 数学教学现状,情况如下:首 先,有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依旧沿用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和理 念,以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相对削弱了小学生主观意识和能 力的发挥,课堂氛围较为枯燥、单一,这样显然不利于促进学生 数学素养的提升。其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逐 渐开始强化对学生数学问题发现、解决、思维构建等方面的引 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依旧有部分数学教师采取了较为传 统的教学形式,以教师自身为课堂主导者和主体,相对弱化了学 生自身对于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思维探究过程。最后,学生在小学 数学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及问题。例如,探索并总结规 律类的数学问题,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考查,但是 的小学生数学思维、解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尚且不足, 很多学生不能在做规律类数学题时自己总结出准确、有效、完备 的规律。或者一些学生在做数学题时会出现算错、漏行、填错等 情况。这是目前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也是学生面临的巨大困 难。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和帮助学 生总结自己遇到的数学问题并分析其知识点,帮学生梳理自己 遇到的难点。
二、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各方面数学能力及素养
1、利用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文化具备渗透性、传播性、工具性以及艺术性。其中渗透性与传播性主要指的是数学本身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作用。人们能够通过数学文化的传播实现相应的目的,如商贸中数学文化的传播是以效益为基本目的,再如教育教学领域中传播数学文化实现自身知识内涵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学方法和教学侧重点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知,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会影响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看法和认知。数学课堂教学中双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与交互作用对于教学效果存在直接的影响,所以被动的学习局面不利与学生认知数学文化,更达不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目标。对于数学文化的课堂教学引入,较为重要的两方面就是依照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渗透数学文化,并借助数学文化的功能与特点助推学生更好地认知数学知识内容。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将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文化进行突出,利用数学文化的意义衬托教学内容,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引入数学文化,强化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成素质教育目标。问题如下:“同学们在身边是否存在与三角形类似的物品”“如何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一个平面三角形”等等,设计的问题应结合与现实生活,帮助小学生更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针对问题展开课堂探究,侧重探究过程中新知识的内化。随后教师再度提问“三角形的特点是什么?”激发学生带着学习目标思考和感受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布置生活化的数学作业,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水平
生活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重要的数学学习“课堂”,因此小学 数学教师应当结合生活具体情景,在学生充分掌握和学习了数 学知识的基础上,多为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业,引导学生将 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进一步提升学生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直角、钝角等数 学知识后,笔者便请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物体的角的度数, 鼓励学生以测量猜想的形式进行相关数学探究。不少学生就找 出快递盒、鞋盒等直角的度数。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生活 探究水平。
3、培养推理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以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推理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推理大致可以分为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类型,合情推理又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归纳推理通常是在人们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得出结论,如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实验等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共性认识,最后归纳出相关结论。类比推理指的是依据两类事物的本质相似性,根据某类事物具有某一性质或规律而推测出另一类事物也具有该性质或规律。演绎推理具有验证结论正确性的作用,经常用于逻辑推理和数学证明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形式,并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给学生常用的推理方法和推理技巧极为必要。学生只有掌握推理方法,亲历推理的过程,才能不断感悟推理的奥妙,从而提升推理能力。推理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理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然而,推理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感悟。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素材和资源,传授学生常用的推理方法,引导学生用推理的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4、帮助学生梳理和构建知识规律网络,提升其数学思维
由于小学生尚不具备自己归纳和整理数学知识及 规律的能力,需要数学教师对其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因此 小学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和构建 知识化的数学网络,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归纳数学知识及规 律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知识汇总水平。例如,学习 乘法运算的知识是为了帮助学生整理相关数学运算的规律,笔 者引导其结合以前所学过的加法减法的运算规律,一起进行了 知识网络的构建,借此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归纳整理的 水平,深化其思维探究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探索当前的研究背景,以及总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并将 之归结为具体的数学问题,以启发的形式帮助学生分析数学知 识点,引导其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优化相关教学策略。比如说利用数学文化、布置生活化的数学作业,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帮助学生梳理和构建知识规律网络都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利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 生解决问题,提升其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徐芸.基于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8):55.
[2]杨梅玲.构建数学文化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A].《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九卷)[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8.
[3]姜丽.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数 与代数领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