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和计划。小学教育中的核心素质的培养一直是一个重难点,需要教师在制定计划和方案时格外重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且制定解决方案,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一、创新课前教学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小学生的年龄不大,想要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是较困难的,若想使这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广大教师必须对此展开深入的思考,寻找到可行的解决之策。随着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小学数学教学所要面对的要求提高很多,教师除了要对学习能力提高予以重点关注,同时要将学生拥有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予以深入挖掘。对于教师而言,要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予以消除,引入更先进的教学理念,确保数学课堂更具开放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使教学氛围更加灵活,教学的有效性方可得到保证。站在课堂教学的角度,教师必须寻找到可行的途径来进行教学导入,内容、形式必须具有新颖性。比如,在展开“辨别方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问题启发法来进行导入,将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呈现给学生,引导其展开探讨。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呈现出递进特征,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考逐层深入,这样能够保证其兴趣更浓厚,导入效果自然就可大幅提高,并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宽松愉悦的数学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若要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教师必须营造出适宜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氛围贴近学生内在需要,学生才能保持更积极的学习状态,如此方可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学习效率也会有大幅提升。比如,在对“表内乘法”展开教学时,教师可先利用课堂时间来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讲解,进而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游戏中,如此可以保证学习氛围更加活跃,学习压力也能够切实减轻。教师可将学生编入合适的学习小组中,教师先出示一道乘法计算题,由一名学生来完成,继而由其出题,指名计算,采用此种方法就可保证全体学生均能够参与其中。各个小组间也可进行比赛,看谁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游戏。
三、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传统教学中,教师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和学生的互动交互极少,甚至会忽略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在现代教育中,教师扮演的应该是一个指引者的角色,需要和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教师首先设置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两者讨论交流以共同寻找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也是引用苏格拉底启蒙式教育法的体现。这样可以实现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提升。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运算时,由于一年级学生年纪尚小,并且思考问题的水平仅仅停留在表层,所以在加减法运算的掌握上相对困难。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相应的情境,如分糖果时,一共有8颗糖果,但是其中有1颗不小心被弄丢了,这时可以问学生还剩下多少颗糖果。这就是将减法运算结合相应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还比如,由于粗心大意而弄丢了1颗糖果,现在教师又去购买了5颗,这时可以问学生现在一共有多少颗糖果。这就是将加法运算结合相应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还能提高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打造出轻松欢乐的课堂气氛。在可能性的大小学习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一个封闭的盒子内放不同颜色的小球,通过多次抓取小球并且记录小球颜色的实践,来猜测抓取某一种特定颜色小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四、开展情景式教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为生活服务。在小学教育中,学生都还处于喜欢想象的阶段,所以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进行教学,多对学生进行一些想象力的培养,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需要想象力的学科。从小就培养好学生的想象力,能为以后学生学习数学打好基础。例如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会遇到空间几何,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想象力,所以趁早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能让其以后在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情景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思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对圆柱和圆锥进行教学的时候,当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认识和区别物体时,教师可以就生活中的一些东西进行举例。例如举出茶杯和帽子,建筑屋顶和羽毛球筒……这些生活中的物体是每个同学都见过,都知道的,所以举出这些事物能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和区分这两个物体。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同学展示一些标准的实物图。为了加强对知识的掌握,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实践小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出一个圆柱和圆锥。这样就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五、更新评价模式
评价模式的改善是从原本单一的评价逐渐转变为多元化、多角度的评价,同时评价也是传达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更新评价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小学阶段的计算题比较多,学生在遇到计算题的时候往往会在正确率和做题效率上出现一些问题,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规则之后,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些技巧,并给学生制定一些小规则,辅助学生进行解题。
例如,以小组为单位我们对十道题目进行作答,获胜的小组分为两类,教师需要记录每个小组完成练习的正确率和完成练习的时间,并从这两个维度进行评价。除此之外,在形成性评价环节,教师也可以设置多种评价,除了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努力程度。对教学的评价模式也需要及时更新,传统模式下的教师教学评价是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划分的,在核心素养下,需要关注教师的课程设计,即上课的重点是否出现问题,上课的模式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上课的模式是否能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然,还需要观察学生在教师的课堂中的表现是否达到教师的预期以及教师后期采取的灵活应对的方式。对教学和教师的多维度评价,也是对学生全面化发展的保障性环节。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路及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独立思维,为之后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凌芳.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152-153.
[2]周淑红,王玉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质与建构[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03):57-61.
[3]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