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小学数学教学亦是如此。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越发重要,因此,对于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于数学科目来说,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否则在数学学习中,就会非常困难。而数学的一些算术小技巧,会让很多小学生非常受用。大部分的老师都不懂得如何树立小学生的学习情感,其实培养小学生的学习情感是需要外界环境的刺激的。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对于外界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如果老师只是讲,学生只是机械地听,对课堂质量没有一点帮助的,因为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还会使学生认为数学课乏味枯燥,从而丧失对学习数学的渴望。因此老师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寻找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事物,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探索欲。
在进行课堂实践中建议老师巧妙地设立一个问题,借此问题对课本知识进行延伸,让学生在实践进行思考创新,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认识10以内的数”时,老师可以通过课本内容结合日常生活,为学生设立实际情境,让学生自行准备十个小木棒或者火柴棍,通过老师在讲台上指导,以数木棒的形式,让学生对10以内的数字加深印象,或者老师通过数字形状贴合学生生活,改编一段绕口令,让学习数学更有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师生之间课堂上更好地合作探究起到了关键作用。
2.利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将每组看做一个整体教学单位,将某一教学任务分成不同的步骤,并将不同步骤单独分配给组内成员,要求各组成员在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后进行小组交流,从而将教学任务分解为多个部分同时进行,最后再归为一个整体完成总结。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加快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进度,还能够通过归纳总结环节提升同学们的知识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中的“商不变的规律”时,假设每一小组共有5人,则数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出5道课堂导入问题:100÷20=;200÷40=;400÷80=;50÷10=;25÷5=,并将上述问题卡片分别发给组内的不同成员以作解答。当学生全部完成解答且无误后,学生们在进行交流时便会意识到试题结果是相同的,且除数和被除数也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根据小组分析和探讨则会很快得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上述教学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过程的理解,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推导能力和总结能力,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学生个体在参与学习活动时所表现出的习惯和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异,科学的习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反不良习惯也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小学生的成长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主动反思其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习惯的效果。如果未进行有效的反思,则学生便会难以意识到不良习惯对自身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需积极倡导学生通过反思来了解自身行为习惯所存在的问题。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便可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此后在总结环节为学生提供回忆和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如学生会自我反思:自己在小组中由于能力较强,便表现得较为强势,未虚心接纳组内其他成员的意见,这也导致小组在总结知识信息时出现相对单一的问题。此外还有学生会意识到,自身未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挥优势和潜能,在合作中表现相对被动,仍然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对于学生对自身的反思,教师可深入讲解合作学习开展的意义和价值,以此辅助学生大幅优化学习品质。
4.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能够激发和维持学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教师的数学教学也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这样学生学习的动力才更持久。例如,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章节中的“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小木棒做一个图形,这个图形要非常稳固,能够经受住各种拉伸。同学们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进行制作,可能大多数同学制作了三角形,还有一部分同学做了四边形。在课上,教师指挥同学们进行图形拉伸。这样,一句定论就被教师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了,抽象的知识也变得更加具体,学生不需要再去死记结论,学生已经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知道了三角形是更加稳固的。学生也能理解到,计算的过程是更加重要的,结果是由过程所构成的。学生会觉得数学学习特别有意思,也愿意自己动手尝试数学中的计算题,学生自然就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在学习《负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先介绍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海拔,有海平面以下多少米的表述,温度有零下多少度的说法。这些都说明了负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很广的,那同学们还在生活中看过其他负数的应用吗?这时同学们就会分享其他方面的应用,在分享之后教师可以接着介绍负数的意义,负数怎么表述,这样的教学环节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结论:总之,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因材施教,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利,张广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7):102.
[2]付小芳.向学习的更深处蔓延——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探析[J].科普童话,2019(26):41.
[3]马曼娜.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微笑公益暖冬研学”主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J].广西教育,2019(25):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