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即EAP)在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领域改革的热点之一。许多学者针对学术英语进行相关研究,成果丰富。黄洁等(2016)的研究表明GBI(Genre-Based Instruction)教学指导学生的文献综述写作作用明显。朱效惠,袁欣(2018)尝试在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中开展项目依托式合作探究,研究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所提升,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有所提高。但因各小组在项目实施各阶段时间有限,导致有些组的效果并不明显。除以上教学方法,利用项目式教学法推动学术英语教学的尝试一直是一些学者努力的方向(杨莉萍 2012;蔡基刚 2019;梁丽娜2022)。其中梁丽娜(2022)以研究生为教学对象,确定项目"分组活动",由计划制订、实施计划、撰写报告、汇报演示等几个步骤,结合专业选择主题进行项目式教学。但目前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项目式教学研究较少。如何在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展开这类研究,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素养,使之在进入专业学习前能了解学术论文中的课题的命名特征、文献综述、论文主体的写作方法成了学术英语课程中的重点。在学术英语的研究中,关于不同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成果丰硕,但质性研究并不多见,近年来随着叙事探究等研究方法的兴起,质性研究也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为了多维度地了解学术英语学习者对项目式教学方式的掌握情况,本研究试图借用社会文化理论开展项目式教学的质性研究(徐林林等 2019;李琛等 2022)。
2.研究设计
2.1研究背景
本研究为质性个案研究 (Merriam 2001),研究场域为笔者所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课程《学术英语》,为期16周,每周4课时。课程开始前,授课教师向学生讲明课程要求,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大纲中规定的读写和听说任务。课程考核由四部分内容构成,包括4次大型写作任务(30%)、阅读作业(30%)、项目式活动(即digital story活动30%)和出勤与课堂表现(10%)。其中,4次大型写作作业分散在16个教学周内完成,项目式活动分散在16个教学周内。在规定时间上交课题名称、开题报告、文献综述、6分钟的小视频和小组展示ppt,其中6分钟视频和最后展示ppt第14周提交,第16周为最后展示时间。
2.2 研究内容
蔡基刚(2019)提出了学术英语的P(projects)C(cases)T(texts)混合教学模式。本研究结合PCT混合教学模式,形成适合本校学情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笔者所在学校学术英语课程为高起点学生(高考英语130分以上者)开设。项目式教学法中融入了digital story元素,形成了由以下四个步骤构成的新教学模式:1)课文(或文本)学习。它是提供项目课题或案例分析的源泉,每个单元课文有同一主题下的两篇文章,经过系统学习,学生对该课题会有初步的了解。以此同时,教师会提供多篇同一主题下的文章。2)课题确认。各小组学生在经过课文和补充素材学习后,通过抽签知晓本组要探索的课题,经过小组人员的讨论,辩论,确定一个具体的课题。3)文献搜索。这是案例分析或项目研究的基础,也是学生语言能力和学术素养的关键。文献阅读和文献引用的学习技能,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有利保障。4)开题报告。教师将开题报告要素的相关内容如如何听讲座、查找文献、开展讨论、写案例和论文、学术规范知识提前发布给学生。使之了解开题报告的语类、语步。课堂上大量时间讨论案例或项目的设计和实施细则。5)具体研究(含问卷发放,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6)交流汇报。学生项目研究研究成果用digital story的形式呈现,进行最后展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评。
2.3 数据收集
本研究强调小组互动,这正是社会活动理论的核心要素,该理论关注个体与集体、人类认知与经验之间的复杂互动,强调人类依靠中介工具与周围环境发生互动,从而获得自身发展,突出了人类能动性在互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Vygotsky 1978)。为保证小组活动的正常开展,通过发放英语学习交际意愿问卷(李克特5级量表),了解学生的合作意识,将问卷结果中的交际意愿按所得分数分为“强”、“中”、“弱”三类,每个小组学生的交际意愿按“强2+中2+弱1”的模式组合,形成7个交际意愿比较均衡的小组。
此项目式活动占平时成绩的30%,组员之间可以充分讨论,通力合作,展现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有团体分和个人分。具体要求如下:1. Week7前认真查看Unit 1-8中的单元主题,组员间认真讨论确认一个宽泛的主题。2.Week8通过进一步的文献阅读,缩小要研究的问题,确定本组具体课题名称。3.Week11上交选题的开题报告,每个组员需完成的内容由组长分配任务。4.开始收集素材,学习视频制作技巧。准备制作digital story的视频,与此同时,每个组员准备自己最后陈述内容。5.最后两周,进行digital story的最后陈述。6.最后展示完成后,每人交一份个人反思。
受文章篇幅所限,本研究只聚焦第5小组中5位学生在16个教学周内完成的任务。该小组包括3名女生(赵蕾、徐瑞、尹芳)和2名男生(陈帅,黄杰)(均为假名)。项目式教学活动包括如下内容,包括课题选定(任务1)、开题报告(任务2)、文献综述(任务3)、digital story 视频(任务4)和全组展示ppt(任务5)。小组成员需以小组形式提交以上任务,并在期末小组展示任务完成后撰写个人反思,在其他组进行展示时完成同伴反馈任务。
除了以上需上交的作品,本研究还通过问卷星发放了一份问卷(其中选择题19个,开放性问题1个)。
2.4 数据结果
本研究收到第5小组开题报告1份、视频1个、全组展示PPT1份和个人反思5份。另外全组人员还完成了问卷调查。问卷从课题确定,开题报告撰写,文献综述,具体研究,课题作品,课题展示等六个维度展开。具体数据展示如下:
课题确定环节中,通过课文阅读初定大课题后小组讨论商定具体课题,所有同学都认为这种方式利于提高问题意识,能找到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开题报告准备环节,学生完成自己负责的某个部分,在这个环节,所有同学都认定自己可以很好地完成指定任务。文献综述部分的完成呈现不同的情况,整个组中有1人认为自己对于利用知网寻找课题资料和读懂相关文献的资料的完成情况一般,其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有3人同意,2人非常同意通过阅读文献找到了课题研究的gap,从而确定了本组的研究方向。在研究过程中,这个组发放了自制的问卷,但有1人对此并不完全赞同。4人认为这个小组的视频制作理念是集体讨论的结果。2人同意,3人非常同意所制作的视频很好地体现了课题内容。所有组员对于本组制作的PPT都非常满意。团队合作精神是项目式教学形式的关键,在课题确定时有4人认为自己对小组确定最后的选题贡献了很多的想法,有4人认为自己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积极主动,能即时完成组长布置的任务。在最后展示的过程中,4人表示小组成员合作非常顺利。在同伴互评中,有4人认为在听他人展示时基本能抓住要点并做好互评。
3.结果分析和讨论
3.1 学生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不断增强
项目式教学方式关注的是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从接受任务到完成,小组成员基本能完成组长布置的任务,如小组成员会集体寻找这课题的文献,收集好后交给负责文献综述的同学。 在小组的视频制作中更是需要全组同学的合作,这个小组的课题是大学校园里的内卷,视频讲述了某位同学在大学期间面对激烈的竞争努力学习,却对好友隐瞒自己努力导致好友间产生嫌隙,最后误会消除重拾友谊的故事。从故事情节的设计、脚本的写作、演员的选择,整个视频的拍摄和后期视频剪辑和打磨都是全员参与。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全组同学的全力配合。团队意识的体现还表现在这个小组的同学非常重视最后的展示。全组同学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最后展示的彩排。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有个别同学不积极配合时,经过积极沟通,最后全组成员圆满完成了这次任务。
不过,小组合作中也有一些问题,如视频创作中,其他组员多次共同出场,但有一位组员只出现了一次。在全组ppt制作过程中,也有一位同学因为各种原因拖延,导致全组任务有些滞后,组长在活动中注意了组员意见的协调。这种情况如何避免值得探讨。
3.2 个人反思深度不一
在整个活动结束后,每人都提交了个人反思,其中一人用中文,其他组员用英文。个人反思细节如下:赵雷是小组长,个人反思917字,谈到了对课题的设想,资料的准备,各个组员的表现,不回避整个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如出现了有的组员做得多,有的组员做得少的情形。赵同学还谈到了视频创作的理念,拍摄时的处理技巧,跟课题的契合度等。更为可贵的是,对组员的优点不遗余力地肯定,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了问题,也在反思对下一步的研究提出了设想。这位组长说“我认为我们这学期的整体表现相比较上学期有很大的进步。开题报告以及PPT中我们所涉及的内容更加贴合老师的要求,更加注重条理脉络的细化,以及分类的清晰度与准确度。组员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并且在视频的拍摄过程中也比上学期要更加团结,大家集思广益,做到了全员参与拍摄。不过,我认为在本次活动中并没有做到完全公平,依然存在有的同学做得多有的同学做得少,往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改进(赵雷,个人反思日志)”。
徐瑞的反思217字,对于小组成员的合作持肯定态度,认为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对于视频她提出创新度有待加强。对于自己在展示中的表现,认为自己有进步,但还需更大声更自信。尹芳的个人反思271字,这是组内唯一按要点进行个人反思的,分别从课题确认、个人任务完成、最后展示和互评等几个方面详细地进行了总结。她的个人反思更多的是内省,发现问题。她在个人反思中写道“My most obvious problem in the personal preparation process is that when making PPT, I only paid attention to my own part, and found that this practice was very wrong after turning it in, and I must roughly understand the production content of each member of the group. ”“ At this stage, I did not leave enough tim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he two PPT displays, resulting in many problems such as incoherent tone, nervousness, and lack of confidence when I spoke on stage.”(尹芳,个人反思日志)”。
陈帅和黄杰的个人反思分别为100和166字,充分肯定团队合作,但是不够细致,对于课题完成的关键环节缺乏自己的思考,对自己的问题并未深入地内省。课题完成中,语言是载体,能使用英文来做个人反思是值得提倡的,个人反思中的语言错误问题也需要关注,因为学术英语对于语言的要求是不容忽视的。
3.3 项目各环节中表述规范有待提高
《学术英语》是笔者所在学校为英语程度较高的学生开设的,旨在培养学生语言学术规范性。以开题报告为例。首先是词汇使用有更高的要求,学术词汇的使用是基本要求,还有开题报告各部分的语步与其他文体是有差异的。从所提交的开题报告来看,语言表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文献综述是项目式活动中另一重要部分,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做出较为规范的文献综述并不太容易,经过几次讲解示范,所提交的文献综述有了一些进步,但对于如何做文献综述,如何通过文献综述找出前期研究现状,确认现有研究的内容学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对于文献综述的语言特点,文献的引用格式等都还有些问题。本组提交的文献综述发现,所收集的文献有的还不够权威,还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学术英语的语言非凡还体现在整个活动的其他环节,文内引用规范是学术英语中必有的素养。从上交的各任务文本来看,不符合规范之处还有很多,如不遵守特定文本的语步、文献名称出现在正文中、文献名使用书名号等,在将来的学术英语教学中,学术规范还有很多细则需要研究。
4.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是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质性个案研究,探究了非英语专业高起点学生项目式学习实践历程。本研究发现,学习者基本具有了学术英语素养,能够根据阅读,对现实有细致观察,反思,学习者学会通过小组讨论确认一个研究课题。其次,学习者通过一个学期的项目式活动,基本了解了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的结构要素、语步构成选择,能够基于这些认知完成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最后,学习者领会了团队精神的重要,基本能友好合作,群策群力,通过问卷访谈等开展相关研究,找出问题解决方案,最终将成果体现在一个6分钟的视频中。
在整个活动中,学习者具有比较理想的能动性。在活动结束后,学习者对此活动也提出了他们的建议,希望在选题上有更多选择,教师能在相应环节提供更多的支架式帮助,并能在讲成功案例的讲解扩大到班级之外,推广项目式学习方式,真正实现做中学,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这也不失为学术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以项目驱动的学术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42)03:39-47.
[2] 黄洁,周统权,王微萍.基于语类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路径研究—以“文献综述”写作教学为例[J].外语界,2016(2):69-78.
[3] 李琛,杨鲁新.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学术英语读写课中的学习者能动性个案研究[J].现代外语,2022(45)3: 394-405.
[4] 梁丽娜.基于项目的研究生学术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J].长春大学学报,2022(32)2:96-99.
[5] 杨莉萍,韩光.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实证研究[J].外语界, 2012,(5): 8-16.
[6] 徐林林,滕琳,吴琳.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教师书面差距性反馈个案研究[J].外语学刊,2019.(5):63⁃68.
[7] 朱效惠,袁 欣.活动理论视角下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外语界,2018(1): 71-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