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时期的小学生有着新特点与新的心理需求。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进行积极探索,并将其作为出发点实施针对性、计划性的品德教育,以促使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培养。同时在小学德育中,教师还需充分注重小学生中特殊群体的品德与心理情况,并依据新课程的要求,逐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修养。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道德教育的开展策略
(一)强化教师自身修养
教学就像照镜子,不仅能照见他人,还能照见自己。有时候,教师仅能看到“镜中”的学生,却看不到“镜中”的自己。事实上,教师就是学生未来行为的一面镜子。在小学生的思想观念里,教师就是他们最为尊敬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在小学生的内心深处被无限放大。如果教师行为不端,也会给学生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教师更需要约束自己,用良好的行为举止影响学生。例如,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需要用普通话讲课,避免出现方言教学,同时注意着装的朴素性,要符合教师的身份。此外,教师的语言表达也应该简洁流畅,不能拖泥带水。当教师面对学生时,还需要注意语气,不能太过严肃,需要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善。教师应尽量避免命令的语气,学会照顾学生的感受。这些都属于表层的功夫,真正的“改头换面”还需要完善内在。有时候,教学语言不够丰富、德育效果难以预期,是因为教师的文化修养亟待完善。因此,在空闲时间,教师需要从经典的古籍文献中汲取能量、吸收营养。当教师可以出口成章,必然会带给学生预期以外的精彩,在不知不觉间熏陶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品格。作为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还需要审视自我、分析自我在教学中的不足与缺陷。为了培养学生的品格,塑造学生的个性,教师需要约束自身的行为,注意一言一行带给学生的影响,这样才能实现德育目的。
(二)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开展道德教育
教师作为班级教学中的主要负责人,其需要充分了解到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状况、父母职业、学生自身性格与特点等,并给予学生设置针对性的成长目标与教育规划。其次,小学教师需掌握与寻求合理的教育方法,教师需根据小学生的品德行为及心理问题,通过正面、温柔、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通过惩罚或者粗暴指责的方法,而是要以引导、鼓励的教育方法对小学生的自尊心进行维护,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使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与行为习惯得到有效改变。再次,学校的领导与教师需注重创建民主、平等、文明的校园环境,营造温馨、有凝聚力、团结的班级氛围,并培训与选择责任心较强且有奉献精神的教师,以此使小学生具备和谐、有效的成长环境。最后,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小学生摆脱自身的心理困扰,提升学生的自强、自尊、自我意识,从而使小学生积极地融入到班级与学生的交流中,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使家长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在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小学生的品德培养策略更具有针对性。
(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
中华民族向来提倡道德,不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其都是将提倡道德作为人生的至高境界,也就是说,道德作为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只有能从身边小事做起,才能真正成为具备道德的人。当前不再讨论知识与道德谁重要,但是,国家与民族通常更需要具备高尚道德的知识者。当前的社会不仅是知识经济社会,而且还是信息迅速传播、迅速发展的社会。因此,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建设,不仅符合社会的需求,而且还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新媒体的到来,其更注重通过有线网络、无线通信网、互联网等新媒体对信息进行传播,其不仅传播的速度快、信息量大,而且传播介质更加轻便,其正符合品德教育开展的需要。基于此,小学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对生动、经典的名人轶事进行讲述,以此使小学生更直观、形象地学习到优质品德。
(四)联合家校及社区开展道德教育
家长通常对小学生具备的品德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如果家长的道德观念较为淡薄,重视智力教育而轻视品德教育,就会对小学生品德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家长品具备的德意识提升极为重要,不仅需强化家长具备的德育意识,而且还需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学的补充,重视对家长的培训,贯彻家庭教育理念,不仅需摒弃家长过于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需摒弃家长认为孩子教育只是教育孩子听话的教育理念,从而使家长具备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通过亲情对素质教育进行深化,并使学生具备分析与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需要家长通过自身的聪明才智激励学生。同时,家长自身也需要修身养性,通过自身的高尚情操以及强烈敬业精神去感染自己的孩子,并对自身的道德素养进行提高,以成为自己孩子的榜样。对家长进行培训的场所通常是在学校或社区。社区作为极其便利的场所,家长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参与到品德培训中,并积极与其他家长沟通交流,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深化学生的品德教育。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时,其主要是通过组织座谈会的形式,培训家长的道德观念,并在培训之后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从而使家长具备良好的品德培训体系。
二、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道德品德养成作为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部分,其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良好发展,而且对贡献社会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师需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点与需求,对小学生具备的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并促进小学生实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的作用研究[J].甘肃教育,2019(13).
[2]田晓春.浅谈小学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