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6岁幼儿心理偏差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一)3-6岁幼儿心理偏差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课题前期通过发放《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随机抽取某园所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幼儿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不同领域显示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不相同。幼儿偏差主要表现在:情绪不稳定、不能勇于承认错误、自私、撒谎等。有些心理健康的问题会随着幼儿的年龄增长而自然恢复,但也有些问题不早期预防和有效干预,不仅不会消除还会慢慢加深,进而影响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3-6岁幼儿心理偏差问题产生的原因
1.教师方面
目前幼儿园中普遍教师存在的问题是都比较缺乏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不同年龄段和个性特征的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不了解,同时还有老师比较重视幼儿对知识的获得,而忽略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平日教师面对班级中那么多孩子,又都是非常个性化的个体,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虽然能够及时留意到幼儿心理状态的改变,但他们大多凭借自己的经验,为幼儿提供的指导方式显得过于简单和随意。
2. 学校方面
纵观学校为教师搭建的各类学习培训平台,可以发现涉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非常少,同时也缺少借鉴的实例。这导致幼儿教师很难具备相关心理方面的专业技能,当遇到问题需要分析幼儿的偏差行为和其背后的原因时手足无措。
有些学校只是在学校的文明宣传和办学文化理念方面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所涉及和关注,但很少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体系、教育机制和成熟的教学内容,导致教师很难执行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心理偏差方面的教育。
3. 家长方面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中,家长非常重视幼儿物质方面的需求,忽视幼儿精神层面即心理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十分重视幼儿学习上习得的本领,很少倾听和解读幼儿心理的真正需求。还有的父母工作压力比较大,就会把这些负面情绪带到家里进行发泄,孩子习得后也会把在学校发生的的不开心的事情带到家里。父母行为失当,久而久之孩子的问题行为和心理偏差问题就越发严重。
4. 社区方面
幼儿是在和周围环境的互相作用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社区的环境、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的程度都影响着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丰富的社区资源给人安稳、舒适的生活感受,反之则不同。
(三)3-6岁幼儿心理偏差问题应对策略
1.教师层面——树立正确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素养,科学进行评估指导。
(1)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师教育质量的根本因素。要有效解决幼儿心理偏差的问题,每一位教师就要更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锤炼。加强学习《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牢固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日常对幼儿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方面书籍的学习,掌握和积累更多科学的教育方法;加强对幼儿日常的观察并做好分析和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2)注重观察,抓住一日生活的心理教育契机。
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有机地融合和灵活的渗透,积极地实践,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日常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对幼儿的动作、表情进行细致的观察,遇到问题正能量地引导幼儿,让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情绪情感方面都所有发展。
(3)注重创新,有机融合和渗透心理教育内容。
除了日常的一些观察,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和策略。
我们可以在教学活动目标中、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在教学活动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4)注重评价,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进行反思评价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对幼儿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过程中的体验方面的评价,帮助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5)注重反馈,杜绝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再出现。
幼儿心理的变化十分迅速,有时某一个人不经意的言语动作,就能够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変化,让他们产生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细致观察做一个有心人。同时。幼儿心里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注重对所指导幼儿反馈效果的持续关注和跟踪指导有助于让教师及时地进行教育,从而杜绝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再出现。
2.学校层面——建立体制、拓宽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实践研究。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力量,所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让每一个教师都能了解幼儿的心理的心理发展特点,促使每一个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很有必要。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专业的人员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为教师开设有关幼儿心理学方面的讲座等,让教师更多的获取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在教师掌握专业知识后还可以定期举行一些交流分享活动,通过与其他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案例,并进行科学评估和分析,从而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丰富课程体系,开展相应主题活动课程。
纵观幼儿园课程我们可以发现在幼儿的情绪情感方面提到关键词:情绪稳定、合理表达、控制行为、分享快乐等,这些都和幼儿的心理活动有关。我们可以从中挖掘一些适合的内容,并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开展相适应的主题活动,让每一个幼儿都获得心灵的养分。
(3)建立专业活动室,全方位进行科学评估。
幼儿园可以尝试建立专门的心理档案室,为幼儿个性化定制一本心理健康档案,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早期心理健康测查,或者拓展一些评价的指标,全方位地对每一个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作出科学的评估。
3.家庭层面——家园配合,树立科学幼儿成长观。
现在很多家长虽然是高学历,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较低的效能感,有些家庭的教育理念几乎是相斥的,片面化的、碎片化的,家长们因为层出不穷的教养问题或儿童自身的问题迫切需要一些方法来解决困扰。
(1)悉心发现、用心倾听。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陪伴孩子一路成长的引路人。当发现幼儿出现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行为举动或表现时,一定要先正视这个问题,不能逃避问题,然后去了解和分析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从而缓解其情绪情感。为人父母,别总想着“改造”孩子,而应该学会“雕琢”,可以尝试“三心法”即童心、真心,耐心,真正站在幼儿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并科学评估和分析。
(2)树立榜样、和谐共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幼儿时期是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在不断动态发展中的,所以平时父母的一言一行、和谐的家庭关系都会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营造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和谐的生活环境,以健康的人格特征来影响幼儿非常重要。
(3)家园配合、抓住关键期。
家长和教师要形成教育的合力,抓住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幼儿自我意识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他们会自评和他评,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不一样的心理特征。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心理健康地成长,教师要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和家长进行积极有效地互动沟通。比如:通过家园之窗向家长宣传此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让家长有所了解;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转载一些心理疏导的小技巧文章;通过家长进课堂、家长沙龙、家长学校等方式让家长通过聆听专家讲座来获取有关的专业知识等。定期的开展活动,能让家长对幼儿心理问题更加关注,同时也掌握科学的指导方法。
4.社会层面——积极联动,依托专业资源协同合作。
有些家长或者社区工作者是心理咨询师,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并利用这样的资源,有效地为幼儿和家长进行服务。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访谈活动,让其和个别家长进行结对,科学地对有问题行为的幼儿进行非参与式观察,及时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结语
通过研究,我们能对幼儿心理偏差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为家长、教师、学校、社区都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帮助家长和老师提高意识并积累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最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8.
[2]陈文华.幼儿园课程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16-217
[3]单洪文.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教育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12):73-74
[4]方杰.幼儿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5,(4):106-109
[5]丁向颖.英国“比比和朋友”课程对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9):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