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期,适宜的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调查发现,青少年群体中存在任性、自卑、早恋、沉迷网络等各种心理问题,开展体育活动,发挥体育运动的特殊功能,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正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对青少年身体素质调查发现,其健康情况有下降趋势,并且心理健康问题在增加。本文旨在对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如何在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同时,对其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及疏导,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地发展。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特征
(一)任性。任性心理状态最直接的表现为对朋友和同学缺乏同情心,对集体漠不关心,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必须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有这种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在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习惯上都是从“小我”这个角度出发的。从调查结果来看,这一心理特征在初中阶段比高中阶段表现更为明显。
(二)自卑。这是一种认为自己软弱无能的情感,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估值低下,否定自己。形成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个人能力不足、自身形象缺陷或家庭环境等。自卑的人对生活、学习,甚至对未来前途都缺乏足够的信心。从调查结果来看,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的男、女青少年在自卑这一特征上的表现基本一致。
(三)早恋。随着年龄增长和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青少年早恋趋势有所增长。有的青少年以此为荣,严重者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早恋现象在高中阶段比初中阶段严重,且严重性占所有心理问题表现特征之首。
(四)沉迷网络。互联网具有跨时空性、互动性、便利性等特点,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社交与文化生活。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浏览信息,扩大视野,但部分意志薄弱的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了依赖,沉溺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拨,导致成绩下降,自我封闭,影响了健康性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虽然这一项问题在所有心理问题表现中所占比例最小,但其产生的后果对社会的影响是最大的,不能被勿视。
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一)激发青少年健康的情感意识
参加体育运动,尤其是参加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体育运动时,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得到满足感和幸福感。研究表明,人在运动时大脑会分泌一种肽,支配人的心理和行为,并能使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愉快水平,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教师要根据青少年的不同情况安排适合青少年参与且具有吸引力的运动项目,以丰富、有趣、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青少年的运动热情,让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产生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等健康的情感意识,促进其责任感、正义感等情感的产生与发展。
(二)塑造青少年健康的个性心理
青少年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青少年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必须遵守比赛规则并调控自己的某些行为,如在竞争过程中对对手的尊重也可以塑造其个性,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体现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等美好思想。
(三)增强青少年的环境适应能力
青少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青少年在参加体育运动时不仅要面临严寒、酷暑、器材、场地等客观因素的考验,还需克服对手以及自身因素造成的诸多困难,靠着自身敏锐的观察力、果敢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力等良好心理素质,去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顺境、逆境中的心理变化,胜利、失败之间的思想斗争等,都使其承受着强烈的心理压力,而尽快适应环境、克服压力,会使其获得快速的成长,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不仅可以提高运动技能,提高自身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还能够使其心情变得愉快,使有忧郁情绪的青少年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消除忧郁,获得成就感。
(四)构建青少年良好的人际关系
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群体性和竞技性,为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青少年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冲破自我封闭,学会接纳他人,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运动场上建立平等、亲密的友谊。体育运动也有利于消减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及压力,使其心胸变得宽广,更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性心理认知
健康的性心理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体育运动不仅能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情趣,还能培养男女同学间自然、友爱的情感关系,帮助其建立健康的异性情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融入生理卫生知识,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性心理认知。组织一些需要男生女生共同参与的体育运动,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交往优势,让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集体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在欣赏他人的同时学会欣赏自己,让异性间的自然情感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升华,运动中通过展现人体的健康美、体形美等,培养青少年创造、鉴赏、表现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审美情趣。
三、结语
适宜的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对学校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在日常锻炼活动中发现青少年存在的问题,通过体育运动来改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曾芊,赵大亮.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自我观念和生活满意感的影响效应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41(003):59-63.
[2]焦庆超,郭玉江,王鑫,.青少年体育锻炼、人际素质、心理适应性的相关性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会后版).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