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界定:
“留守儿童”百度汉语释义: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父母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长,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目前,班上“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有以下4种类型。
(1)隔代监护,就是由祖辈监护。此种监护方式采用的比较多,但是弊端很多:由于照顾儿童的祖辈们大多年龄偏高、身体不好,有些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加之他们与孙辈代沟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教育方式不大适应孩子的成长。
(2)亲戚监护,即叔叔、阿姨等监护。这种监护方式大多属于物质型,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的性格。
(3)学校“监护”,让孩子住校。这种“监护”的弊端是晚上教师所管学生过多,还有其余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细节问题。
(4)自己“监护”自己。家长在隔壁镇上打工、或在老家摘茶,觉得每天来回太累,隔三四天回来一趟,孩子自己一人居家。
二、这些学生存在的现状和问题:
(一)心理问题:
处于义务教育段的学生正是人格形成关键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关爱和引导。但是这些学生的父母,无法及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加上监护人的各种因素,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很多关爱和亲情的环境里。会有自卑、焦虑、逆反等心理问题出现。
(二)行为偏差:
此年龄段的孩子行为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如果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缺乏及时有效的管教,部分孩子就会存在行为偏差。在农村的看护人队伍中,“隔辈看护”较多,孩子认为他们年龄大、体力劳力不如自己,在认识和思想上落后,对他们的话听而不从,甚至对他们指手画脚。在家里不听教导,在学校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说谎、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游戏、网聊、早恋,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三)学习情况:缺少监督,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此类学生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低,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孩子的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和督促,导致孩子们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又缺乏父母必要的引导和鼓励,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义教段的学生年龄都还较小,自控能力较差,他们需要有人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很好的完成学业。而放学回家后,其监护人因为种种原因很少对其监督和辅导。
三、笔者在工作中尝试的教育方法和对策思考:
(一)做父母真诚的朋友,帮助有针对性地调整家庭教育方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相信每个父母都是希望子女好好的。无论是面对生活压力需要外出打工者,还是各种因素导致分居、离异者,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都是一样的。作为班主任,笔者充分当好中间的桥梁作用。本着为孩子健康成长着想的原则,以家长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通过面谈、短信、微信和电话等多种交流方式诚心地和家长进行沟通。可以以多重身份出现:倾听者、指导者……老师的真诚一定能够让这些父母调整心态,呵护孩子成长。
(二)做孩子的知心姐姐,倾听他们的想法,使其自我调节心态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灵魂和核心,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在校最信任、最依赖的人。自从了解了班级的这种特殊情况后,笔者认为作为孩子们的“第二任父母”,必须充分发挥作用,让他们能够健康、阳光的成长。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点:
1、传授他们一些基本的自理技能,学会照顾自己,做到自立自强。
2、取得的进步时多表扬,多鼓励。
3、和他们讲长辈的不易,教育他(她)在家里要体贴长辈,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
4、让其负责担任班级某些事情的管理、在学校关心集体,培养其参与感和集体荣誉感。
5、每周和每一位这些学生坐下来闲聊一次。聊聊班级、家里和同学之间的事。适当给些意见和建议。
(三)与孩子和平共处,营造温馨和谐校园环境
这些孩子之所以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主要是因为其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家庭的教育和亲情功能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非常关键。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都应该关爱他们,不要有任何歧视他们的言行,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用师生亲情和爱心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1、指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外出打工、父母关系的破裂。
2、鼓励学生在温馨和谐的集体环境中快乐成长。放下老师的架子,和他们平等相处,处处关心他们的生活;给他们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相处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3、充分利用班级的小组合作机制,把小组互助、合作落在生活点滴。
(四)为特殊家庭提供帮助,呼吁多渠道社会教育氛围
班上有好些集“留守、单亲、低保”这些两到三种于一体的。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学校方面,开设了心灵驿站,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测试,心理教师结对等措施,并为低保和贫困家庭减免餐费、校服费、社会实践活动费、保险费等。我们也为这些孩子和社会爱心人士牵线,班上的“小沁”和“小丽”分别由学校老师介绍和社会爱心人士结对,总是会时不时收到物品、食品和书籍,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
四、结束语:
留守儿童是当代社会的客观存在。如何教育留守子女,无论对家庭、社会,还是对学校、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而其现状令人担忧,可谓问题重重。对学校和班主任而言,面对突然而至的留守学生群体确实有点措手不及,不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这些孩子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有责任关注、帮助、爱护他们,更有责任义不容辞地教育他们。相信只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关注这个问题,这些孩子一样会茁壮成长,有一片明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