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国家、民族等方面立足当前、着眼百年、展望未来的全局出发,强调了教育在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从思政课的重要意义、思政教师的重要作用、思政课的创新等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当前无论是中国各条战线、各个产业、各个方面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在,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2.7亿,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基础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必然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必须要在高职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广大产业所需的基础技能型人才,是整个工业的人才基础,面向的是需要掌握一门技能,一项手艺,解决就业的学生群体,这个学生群体相对其他高等教育学生具有其特殊的独特性,因此高职教育中的思政教育也需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
一、高职教育相对其他高等教育的独特性
第一,高职教育专业课程相对其他高等教育的独特性。
一是,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相对其他各类高等教育更多体现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基础性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和课程多数直接与生产生活直接相关,这也是由高职教育培养培训直接面对产业一线的技能人才的教育定位所决定的。二是,在高职专业和课程设置中,由于直接面对产业一线,因此这些专业课程首先注重实操性,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尽可能的掌握工作实践所需要的各项技能。
第二,高职教育学生相对其他高等教育学生的独特性。
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学生群体,一是从初中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二是高中阶段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相对于其他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相对弱,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都需要提高,对于个人自信心和即将所从事的职业自信心都相对弱。
第三,高职教育课堂内容相对其他高等教育的独特性
在高职教育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堂管理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课堂管理时长占比较多。课堂内容必须由浅入深,以浅为主,帮助学生将每节课的内容在课堂上予以消化理解,同时学习内容必须有一定的趣味性,以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难点
第一,适合高职教育的案例有限
思政教育要发挥爱国主义、引导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就要让学生产生共鸣,引起共情,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未来多数在产业一线或是服务一线工作,更多是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员工,能引起高职学生共鸣的,也正是工作在这些平凡岗位的平凡人,所做出的不平凡的事迹。而现在像时传祥、张素丽这样耳闻能详的基层先进人物事迹案例相对较少,教师难于获得生产一线、服务一线的合适案例教育和引导学生。
第二,适合高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办法不多
高职专业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学习和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如何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中嵌入合适的思政教育内容,是每一个专业课教师面临的课题和挑战。在目前的实践中,更多的是专业课教师个人进行思政教育的探索和研究,缺乏高职教育思政课具体设计和方法的系统整理和体系设计,来指导和帮助高职教师开展思政教育。
第三,适合高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资源难于获得
适用于思政教育的音视频等素材,由于知识产权、资源保护、商业买卖等各种原因,使教师难于获得能应用于课堂教育、可编辑的素材。因此,在高职教育中,高职教师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来进行思政教育内容的搜集,即便如此,很多时候教师仍然苦于缺乏合适的、能让学生记在心里的、让学生能付之以行动的思政教育素材。
三、高职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实践
在高职专业课程中嵌入思政教育的实践中,为了更贴合当前新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更好的落实到实践中,主要是以音视频、动画、图片等视觉素材为主,文字材料等为辅,在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公德、爱国主义、实事求是、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创新精神、环境意识、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和谐理念、民族意识、团结精神、政治觉悟和大局观、法律意识、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职业责任、人生规划、中国梦、诚信品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开展思政教育,在此仅在几个实践方面予以列举。
1、结合国家重大成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多方面,全方位,真实鲜活,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和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举不胜举,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教育素材,通过紧扣时代主题,讲好时代故事,宣扬祖国成就,引导学生建立祖国发展的正确认识和全面认识,树立学生坚定的民族自信和民族意识。
2、结合模范先进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高职学生很多由于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家庭因素等诸多因素影响,学习基础和学习成绩较差,导致很多学生对于个人和职业前途非常迷茫,对自我和社会的正向认知偏低。通过对于劳动模范的教育和弘扬,让生活中普通人的先进事迹成为高职学生的示范和激励,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平凡的岗位仍然能够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引导学生以先进模范、大国工匠为榜样,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爱岗敬业,培养并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自信和个人自信,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实在在的住在学生的心里,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细微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结合实际案例开展法律意识教育
结合近年来热点的违法违纪案例尤其是涉及青少年犯罪案例开展精准的警示教育,采取案例讲解、联系法律等形式,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和守法意识,同时也引入各类针对学生的违法违纪案例,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用互动和浸入式的法律教育形式,培养学生法律观、正义观,提升学生法律敏感度,学习正确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执行能力和具体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学法、知法、遵法、用法,让学生成为依法治国中的学习者、宣传者和实践者。
4、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案例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创新需求的日益旺盛,学生创新创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学生人生价值的重要渠道。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让同龄人的先行先试成为学生的指路牌,同时同龄人的经历和经验也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深入学习,将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坚定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避免创新创业中的各种陷阱和问题,引导学生科学合理进行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职业基础。
5、结合产业实践开展职业意识教育
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中国逐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在高职课堂上引入产业实际职业要求和工匠精神,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的培养,让学生由工作实际逐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自觉自动的投入到科学文化和技能实践的学习中,认识到爱岗敬业、团队合作、责任意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提高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缩短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时间,帮助学生在校阶段做好从学生到职业人转变的准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职学生是中国产业未来的基础,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尤为重要,高职专业课程中应用思政教育是历史的要求、时代的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要求,中国需要有爱国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建设者。高职专业课程应用思政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也必将为中国产业培养出新一代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2019.
[2] 张斌,宇晓明,胡朝斌,徐学忠 . 工程力学“课程思政”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路径 [J]. 教育现代化,2019.
[3] 王涵 . 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反思 [J]. 管理观察 ,2017(30).
[4] 谭晓爽 . 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 [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