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数学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的内容比较枯燥
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不光需要将教材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得引导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发现数学的魅力。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初中数学的时候都没有重视学科的魅力,也没有领略到教学初中数学的真谛,往往采用一言堂式的灌输教学,这样就会导致很多学生感到数学非常枯燥乏味,在学习的时候也没有较大的动力。 此外,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兴趣,就会对数学 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从而很难跟得上教学的节奏。
(二)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
就目前来看的话,很多初中学校对数学教学的研究以及实践工作还没有落实到位,缺乏对数学教学体系的设计以及培训,教学研究也仅仅是流于表面,也没有从本质上去改进数学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都比较乏味,学生很难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对数学学习也无法提起相应的兴趣, 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也一直很难得到提升,比如说,在教学到一元一次方程这节知识的时候,很多教师都是将方程式直接写在黑板上,这种教学方式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简洁,实际上却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比较费劲,所以很难对数学学习提起兴趣。 由此可见,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将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提升上来。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确保师生关系和谐
平时教学除了要关注课堂表现,还要私下与学生交流,关心其生活与学习情况,针对数学学习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学生在与教师接触过程中,感受到关爱以及对所教课程认真负责态度和良苦用心,双方距离会拉近,感情将变得更深。情感因素调动下,学生会把对教师的喜爱转嫁到数学学习中去,课程学习兴趣将提升。
数学教学中要做好激励教育,初中数学知识难度增加,学生在课堂中不能一下子理解是正常现象,解题中犯错在所难免。教师要平常心对待,避免学生出现错误就批评,更加不能嘲笑和讽刺,而是要尊重学生,引导其反思为什么会犯错,从而去自我修正。长期如此,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胆子会变大,敢于去回答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参与课堂教学兴趣会变浓。数学教学要适时激励学生,当其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要表扬:思考会让人明智,这位同学善于动脑,在独立思考和探究中解决问题,是所有同学应当学习的。一方面,可起到激励作用,使其保持独立思考和积极解决问题的持续兴趣和动机; 另一方面,可引来其他学生羡慕,进而使其愿意加入学习中,在主动学习中获取表扬。数学学习就变成能使人愉悦的事情,同时也使学生具有成就感,兴趣会变得越来越浓。不能歧视学困生,在课堂中既要照顾到优秀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要关注中等生和学困生,善于发现不同层次学生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挖掘和开发潜能。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会变得高大,也更具有人格魅力,学生受到教师影响,也就会对数学课程产生兴趣。
(二) 巧妙进行导入
数学教学众多环节中,导入是最为关键的。导入是课堂开头,学生精力还不集中,停留在课间活动中,精彩和巧妙的导入,会将其吸引到课堂,并能使其对教学产生兴趣,思维变得活跃,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主动参与中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数学课前导入可选择方式多,导入设计一方面要结合所学内容,另外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这样的导入能增强学生对新课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数学课堂导入方法有悬念式导入、故事式导入、情景式导入、旧知导入、谈话式导入等,选择导入方法,应当确保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兴趣,起到良好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效果。这里要注意,数学课堂导入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只贪图活跃气氛和激发兴趣,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都只是一种手段,最终是为了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主动学与思。比如在学习等边三角形过程中,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就采取了设置悬念的办法。教师告诉学生自己现在有一个难题需要别人帮助解决,学生会好奇究竟是什么样问题,就会主动去询问。教师告知学生:我们家窗户上安装一块玻璃,形状为等边三角形,但是不小心将其撞碎了。现在想要配一块和原来一样的玻璃,应当怎么去做? 学生会被这个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吸引,纷纷为教师出谋划策,有些提出将打碎的玻璃拼起来。教师不急于否定学生,而是从侧面提醒,拼凑这个有难度,因为碎片太多。学生思前想后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甚至开始怀疑到底能不能配到一样的玻璃。教师肯定地对学生说可以配,学完等边三角形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三) 采用信息技术教学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征,而且逻辑性很强,这是影响学习兴趣一个主要因素。课堂中要培养兴趣,就要寻求办法,将抽象内容生动化,在打消学生畏难心理同时,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契合学生兴趣爱好,可起到培养与激发兴趣的效果。此外,相较于单调的讲解,以及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直观性更强,可通过制作动画或者运用视频和图片,配上音频等,将抽象复杂的数学内容,生动具体地展示到学生眼前。学生会被声色荧光技术所吸引,形成浓厚兴趣,自主观看,在刺激下思维会变得活跃,就能更好理解,并掌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应用知识能力会增强,数学教学不仅能变得高效,还有助于学生产生持续性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函数这部分内容时,牵扯到了对应概念,用语言描述和讲解,不够形象和生动,不但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还会导致学生无法很好理解。这种情况下可借助信息技术,提前制作动画,将发射炮弹的过程呈现出来。课堂中利用信息设备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炮弹飞行轨迹,使其更好地了解对应概念; 并要展示函数关系式,针对的是飞行高度与时间,加深学生对函数的认知。过去函数教学基本上都是静态化,在黑板上画函数图,不够灵活且缺乏生动性。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动态化呈现和函数相关的内容,函数教学变得图文并茂,抽象知识也变得直观生动,可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教学质量提升。
结语: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种方式等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推动数学教学活动质量和层次实现提升,最终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任仲俊.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兴趣激发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张学淼.初中数学兴趣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146-147.
[3]孙振杰.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6(11):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