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数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
符金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符金莲,. 基于小学数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J]. 数学教学与研究,2023.5. DOI:10.12721/ccn.2023.157042.
摘要: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该关注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改造传统的教学方法,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并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让他们自由释放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方法
DOI:10.12721/ccn.2023.157042
基金资助: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大家公认的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任务。亚里士多德曾说:“思想始于怀疑和惊奇。”而数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数学课堂思维得到全面拓展,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愿意思考、主动学习,进而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太僵硬、太教条主义

逻辑意识是学生抽象思维的基本要素,而数学又是抽象的一种,某些教师在课堂上因循守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授每一门课的时候,都会列出所有可能的问题,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想,而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这种教育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死板,让他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而小学生则需要通过不断地训练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但目前的教师教条主义教育模式,对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育的各个阶段,数学都是学生们的主要学习科目,特别是在初等教育中,往往会有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向老师求助,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能力,不会去寻找答案,而会向老师或者家主求助,久而久之,他们的逻辑能力就会下降。

二、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课堂主题,能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吸引力,更能促进他们主动投入学习。显然,主动学习相对于被动学习来说更有效率。因为主动学习的过程对于其发散思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情境:教师和学生一共有40人,每人看电影需要30元,那么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很轻松就会列出算式40×30=1200元。接着教师就可以借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可以找到两位数乘两位数?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很快就找出了其他情境,例如去市场买螃蟹,每只螃蟹10元,买了12只,一共花了12×10=120元。这个过程便是思维发散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的训练过程。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1)鼓励学生主动表达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具生机活力,为小学生打造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在传统数学课堂上,小学生往往存在羞于表达、不敢发言等种种情况,信息技术的介入让学生耳目一新,其新颖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其中,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表达自信。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圆柱与圆锥:大厦柱子、排水管道、树桩和铅锤、沙堆、漏斗。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启发下,开动脑筋,大胆联想,主动说出许多教师都一时难以想到的物体,比如生活中的圆柱体还有易拉罐、竹筒等;生活中的圆锥体还有铅笔头、冰激凌甜筒等。在这一主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可以得到相应的锻炼。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创新是一种内在动力。鉴于小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如果他们缺乏创新精神,就容易将自己局限在教材中,养成思维惰性,造成思维定式,不利于他们数学能力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行大胆创新,引导他们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积极探索各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解答问题,在创新中锻炼思维,在创新中开发智力。

(三)教学立足学生本位

(1)坚持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坚持这一教育理念。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已不完全适应当今的时代特点和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教师不应该机械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尊重他们自己的想法,给他们更多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空间。教师甚至还可以尝试跟学生互换角色,让他们也来当一当老师,给老师和同学讲解某个知识点。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还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2)坚持强化课堂师生互动

传统课堂是由教师来主导方向的,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没有选择的余地。这种教学模式普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以及个体差异性。当教师转变观念,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积极与学生互动,用心倾听学习主体的想法和意见,就会发现学生往往可以看到那些教师认知盲区内的事物。这是学生开拓思维的产物,坚持强化课堂师生互动,就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形成正向反馈。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数学不仅是抽象的理论,其在生活中有很多实际应用场景,其生活性和实用性也很强。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解答课后习题和能够运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标志着两种学习效果。只有将其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才能算是真正地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吸收。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向学生强调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只有经常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数学学习成果才能得到巩固。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小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他们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想一探究竟。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联系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拉近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这时,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就由陌生转化为熟悉,由抽象转化为具体,各种抽象复杂的知识点也就变得更容易理解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则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三、结语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数学课堂,要把思维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重视学生逻辑思维发展,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组织操作体验活动,留有学习空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数学教师要带头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精髓,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数学课堂变为学生的学习成长乐园。

[参考文献]

[1]刘来贤,高娟.浅析数学思维和数学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239.

[2]况方敏.关于提高小学数学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研讨[J].魅力中国,2020(1):192-19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