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课程思政的不断发展与有序建设,能够保证不同课程都能通过自身教育内涵的发挥,进一步凸显其中的育人责任,使隐性与显性特点更好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促使其成长为具有先进思想、学习意识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优秀学生。教师需要根据职业院校的人才教育方向,在不断创新中落实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构建,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建立要求,并根据高职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发挥思政课程的开展价值。
1协同育人机制的价值
1.1满足人才需求标准
时代的变化与不同行业领域的发展要求,使具有先进思想的多元化人才,成为当前炙手可热的人才需求标准。高职教育始终以为社会输送有担当、有素质以及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办学宗旨。所以只有与时俱进的开展教育体系改革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办学宗旨的同时,使学生在更加专业的知识与先进思想的学习中,成为优秀的多元化人才。思政课程始终作为基础的教育内容,对学生思维品质、责任意识与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重要引导作用。但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落实,更需要发挥课程思政的开展价值,使二者能够在有效的协同下,从多角度出发对学生思政意识进行培养。这样不仅可以使先进的人才教育思想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化,也在贴合教育理念的同时,进一步在立德树人思想的帮助下,使学生学习每门课程时,都能够意识到增强自身思政意识的重要性,从而通过学习任务的完成,既能树立相应的学习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又可以通过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政治素养的养成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化,在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中,真正成长为优秀的多元化人才,为今后有序参与就业打下基础[1]。
1.2增强思想水平
道德修养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除了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全面发展,又需要面对不同观点,能够辩证的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方向,在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及完善思维意识的帮助下获得更好发展。高职学生由于正处在身体与心理的关键发育时期,所以无论是情绪的敏感,三观的形成还是德行操守,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得到完善。而课程思政建立,能够使学生无论学习哪门课程,都能够意识到增强自身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再加上思政课程的顺利推进,更容易使学生能够在二者的有效协同下,进一步提升自身思想水平[2]。所以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明确应如何设计与时代发展要求协调的人才教育观点,并通过思政元素的引导,鼓励学生在科学精神、个人素质、职业道德、学习能力以及思维品质等方面不断提升,真正发挥教学工作的开展效果,使高职教育在培育优秀学生的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学生的政治觉悟和使命担当,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甘于奉献、勇于拼搏。
2“课程思政”协同“思政课程”的构建路径
2.1突破课程壁垒
协同育人并不是单纯要求教师针对某一门课程开展教育工作,而是需要发挥不同专业课程的价值内涵,能够通过对授课资源的合理调整,在思政内容的有效延展中,帮助学生更好完成学习任务。传统的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往往无法体现课程思政的教育内涵,导致不少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内容,不仅无法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自身的隐蔽性也使学生在学习时,无法获得相应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这样不仅限制个人发展,也在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下,阻碍正常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需要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尽可能打破课程间的壁垒,通过与思政课程的有效协调,能够将其教育资源与专业课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因此,在教育方针的制定上,各学科专业教师则需要进行共同备课,共同挖掘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改变教育资源中的隐性特点,也可以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进一步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的有效学习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向。另外,教师在开展教育改革工作时,也需要相应的构建更加完整的教学框架,除了可以充分发挥思政内容中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还要结合高职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与专业素质,尽可能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思政知识。这样既能打造更加和谐的教育环境,也在课程思政协同思政课程的过程中,通过立德树人思想的引入,进一步加强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从而保证学生既能强化专业素质,又能通过有效学习任务的完成,进一步强化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力[3]。
2.2增加实践内容
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按照教育改革要求应遵守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往往使教师在陈旧思想的限制下,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虽然这样可以将知识更好的带给学生,帮助其直接对学习重点进行掌握,但缺少实践行为的教育工作,往往无法引导学生感受更深刻的教育内涵,进而在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下,既影响思政教育资源的合理渗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协同育人机制的顺利构建。尤其高职教育比较侧重培育专业化的技术人才,所以实践能力与专业素质的有效提升,往往可以决定其今后是否能顺利参与工作,并形成与岗位需要相结合的职业道德。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课程设置内容,结合教育实际与专业发展方向增加实践教育,带领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参加志愿者服务团队、走访红色教育基地等不同方式,鼓励大家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感受思政内容的核心价值。另外,教师也不能忽略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而是需要通过良好关系的构建,能够进一步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利用调查问卷、线上访谈以及社交媒体软件联系等不同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思想道德情况与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进行教育方针的设计,既保证思政课程在高质量开展中,能够始终以生为本的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又可以强化课程思政开展效果,通过对教育元素的挖掘,引导学生能够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规范行为意识[4]。这样既能符合教育改革要求的协同育人机制,鼓励学生在思政素质的快速形成中,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制定清晰的学习规划,也能在有效的实践中深刻理解知识内涵,进而成长为自觉规范自我行为,并坚定理想信念的专业化技术人才。
结语
教师通过协同育人机制的引入,能够使原本单一的课程内容,在不断延展与丰富中更好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思政素质。这样既创新教学工作,体现课程思政的建立意义,也在贴合高职学生成长发育规律的同时,发挥思政课程开展特点,在二者的有效协同下,鼓励学生通过有效学习活动,成长为具有鲜明思政思想与坚定理想信念的优秀学生,进而为职业教育输送更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技能型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威.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论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5).54~55.
[2] 刘海龙.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6).114-115,145.
[3] 魏瑞花.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3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