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2016)。这给全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每一位大学教育者都需要重新审视学科建设,思考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实际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大学英语,作为通识必修课程,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陈雪贞,2019)。
2 文献综述
目前,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蔡基刚(2021)提出课程思政是传统外语通识课程的范式转移。文秋芳(2021)认为其内涵是在外语教师的主导下,通过教学内容、管理、评价等方面,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而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合入教学环节的过程。(2)探索实现路径,比如孙有中(2020)阐述了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蒙岚(2020)提出了STPS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其课程模式的构建为大学英语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思路。总体来看,大多数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缺乏将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的实践方案研究。因此,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堂以及教材《应用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提高篇(第四版)》为例,探讨课程思政视域下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方案。
3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笔者所在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每学期为64学时,包含大学英语Ⅰ、大学英语Ⅱ、大学英语Ⅲ及大学英语Ⅳ。本文以教材《应用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提高篇(第四版)》为例,探索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3.1融合思政元素与单元主题
结合单元主题,深度挖掘课程所含思政元素,有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通过大学英语Ⅰ第四单元的A篇文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在引入部分,教师用孔子学院和“汉语桥”来导入话题,让学生通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来了解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针对这篇文章,教师可以用英文补充汉字相关的神话故事,仓颉造字,让学生可以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此外,教师可以补充汉字对世界文化,尤其是对东亚国家文字历史的影响,突出汉字在世界文化上的重要性,以彰显我国的文化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再如大学英语Ⅱ第一单元中提到歌手猫王是美国梦的典型,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引入“中国梦”,让学生了解其真正内涵,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同时介绍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3.2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传导国家政策精神
丰富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与形式,导入国家政策精神,有利于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补充思政相关的资料,比如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英文版,学生可以通过语料来学习中国特色的词汇表达以及语言特点。在提升英语水平的同时,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我国最新政策精神。其次,笔者所在学校举办了英语词汇竞赛,竞赛内容除大学英语四六级词汇之外,还包含了课程思政相关英文词汇,可以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了解、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政策表述或思想,这同时也是积累英文词汇量、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过程,使传播国家政策精神的有效途径。再如,大学英语Ⅱ第二单元,教师可以导入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同时介绍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作出的努力与贡献,对比美国2020年退出《巴黎协定》后又在2021年重新加入的反复无常,以及美国和加拿大在签署《京都协议书》之后的相继退出,彰显了我国的大国风范与大国担当,也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课外活动或竞赛,比如在寒假期间,笔者所在高校举办活动——“抗击疫情下的中国故事”,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的抗疫故事,通过此次活动,学生能更真切地体会抗疫一线,包括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的艰辛与不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塑造更健全的人格。并且,对比西方的防疫措施,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我国为防控疫情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
3.3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课程思政改革效果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使课程思政多维度地渗透到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去。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线上教学的发展,尤其在疫情严重时期,全国各高校被迫转为线上教学,这也促使了线上资源的丰富和线上教学途径的拓展。但是,处于信息化程度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利用线上资源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辨别其内容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思政元素,确保教学质量,及时更新优化内容,丰富线上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时效性和教学效率,同时,注重学生反馈,以更好地指导之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笔者所在高校,除线下教学之外,主要采用超星学习通、批改网、FIF口语软件以及木马课堂作为线上教学工具,教师可以着力构建立体的课程体系,使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充分融合。“新媒体的运用能够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丰富互动模式,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提高思政育人的效果”(杨靖,2020)。教师可以在线上课程建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在大学英语Ⅰ第一单元的线上课程建设中,教师添加如何建立和维持良性友谊的视频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能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在践行“和谐,平等,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核心通识课程,是课程思政的核心载体,其应该成为“培根铸魂的基础课”(文秋芳,2021)。本文探讨了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方案,笔者认为,教师要因材施教,把单元主题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通过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营造出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此外,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从教师主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转变,让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思政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更有效地推动课堂思政教学改革实践,大学英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引领工作,发挥好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四个转向:《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内涵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21(01):27-31+4.
[2]陈雪贞.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 2019.
[3]蒙岚.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0(12):136-141.
[4]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 2021(2).
[5]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