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即兴伴奏是以歌曲的旋律、调式为出发点,以选择正确的和弦、伴奏织体为手段,以在钢琴上即兴完整的弹奏为目的地一种键盘实践活动。1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教师应从教学作品内容及内涵的分析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教学的层次性、逻辑性,引领学生“智慧”的学习即兴伴奏,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其创造音乐美的热情与积极性。本文通过对歌曲《雪绒花》风格、调式、结构、和声、音型、前奏尾声等六方面的编配分析,研究钢琴即兴伴奏“六步法”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钢琴即兴伴奏“六步法”,是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与实践探索形成的即兴伴奏教学方法。“六步法”包含以下内容:对歌曲风格、调式、结构的分析,对和声的布局、音型的选择以及前奏与尾声的创作。通过“六步法”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即兴伴奏的基本方法,培养其移调能力、反应能力、创作能力并提高其综合音乐素质。
一、“六步法”之风格辨别
风格是作品所表露出的思想与艺术特点。音乐风格也称为曲风,是指音乐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是音乐的内在属性。目前熟知的音乐风格有古典、乡村、民族、爵士、摇滚以及电子音乐等等。2《雪绒花》是音乐剧《音乐之声》的插曲,是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民族歌曲之一。这首歌曲的歌词将雪绒花拟人化,使它具有人类的感情和高尚的品格。曲风优美、舒缓、轻柔。通过上述对歌曲风格的分析能够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合理把控音乐曲风、对音乐类型准确分析的能力。
二、“六步法”之调式分析
调式是人类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创立的乐音组织的结构形式,受民族,地区,语言,风俗等各方面的影响,每一种调式因其音律、音阶结构、音级间的关系等差异而独具特色。3在即兴伴奏的调式使用中,以自然大调与两种常用小调(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最为普遍。此外,在记谱法方面,五线谱与简谱是常用的记谱法。由于简谱的形式、起源、用途有别于五线谱,且不同调式的音高位置并不固定,因此笔者着重对简谱即兴伴奏中调式的主音位置、弹奏位置进行分析。
《雪绒花》是一首降B自然大调的音乐作品。在这首作品的简谱谱例中写有1=bB,意为曲目的主音位置是bB,那么可由此判断出其调式具有两种可能:bB自然大调或其关系小调。结合歌曲的结束音1进行判断可确定调式是bB大调(如结束音是6可判断是其关系小调g小调)。此外,主音位置是bB,意为1的弹奏位置并非钢琴键盘中的C音,而是黑键音降B。因此根据自然大调音程关系的构成规律,谱例中的1、2、3、4、5、6、7七个音分别对应Bb、C、D、bE、F、G、A、bB七个音名。由此可分析出在bB大调作品中,简谱中的1、4分别对应钢琴键盘的Bb与bE音。明确这个关系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即兴伴奏移调能力。
通过上述对歌曲调式主音位置、弹奏位置的分析,能够树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式意识,提高其对简谱即兴伴奏调式判断的敏锐性。调式作为基本乐理中的核心课题,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的各个环节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三、“六步法”之结构分析
任何艺术门类都会有其结构问题。建筑、舞蹈、雕塑,要研究造型结构美;写文章要注意布局谋篇;音乐作品要分析曲式结构。4在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作品中,以一段式(单乐段)、二段式(单二部)结构使用最为普遍。《雪绒花》这首作品是带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全曲共32个小节。通过歌词文字与标点符号的分析,可判断出这首曲目以八小节为一个乐句单位。结构图为:A句(1-8小节)、A1句(9-16小节)、B句(17-24小节)、A1句(25-32小节)。此外,具有中国古代文化渊源的“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很多时候同样适用于歌曲的结构分析。起部(即呈示),是主题最初的陈述;承部(即巩固),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转部(即发展),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合部(即结束),多数情况下采用起部或承部的音乐素材。在这首作品中,可使用起、承、转、合对应A、A1、B、A1。
通过上述对作品结构的分析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结构分析能力。只有建立了结构分析能力,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音乐作品、表现其丰富的内涵。
四、“六步法”之和声布局
和声是音乐语言中最复杂、深奥的部分。自从和声成为音乐语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便自始自终伴随着音乐艺术浪潮的起伏演进而更换着自己的角色风貌,以求完成烘托各种艺术格调的特殊使命。5和声是音乐的纵向思维,每种构造不同的和弦都具有彼此不同的音响个性。音乐中和声的横向运动通常是由和弦与和弦的连接来完成的。在即兴伴奏作品的和声布局中,以正三和弦(主和弦T、下属和弦S、属和弦D)的使用最为普遍。这是由于正三和弦是调式中的骨干和弦且具有稳定调性的作用,同时使用方法相对简单并具有良好的实际操作性。
《雪绒花》这首作品的和声安排为:A乐句—— T | D | T | S | T | T | S | D |,A1乐句—— T | D | T | S | T | D | T | T |,B乐句—— D | D | T | T | S | S | D | D |,A1乐句—— T | D | T | S | T | D | T | T |。在和声布局中,需遵循三个重要原则:其一,歌曲起始处使用主和弦原位、结束时使用“属—主的和弦进行”;其二,和声进行的逻辑是稳定—不稳定—稳定,主和弦T是稳定和弦,下属和弦S与属和弦D是不稳定和弦,它们倾向于主和弦;其三,在传统和声连接中下属和弦—属和弦的连接是不被允许的,被称为反功能进行,应避免在同一乐句中出现此和声连接。
通过上述对和声布局的分析将培养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和组织所需要的和声为歌曲进行伴奏的能力。和声的浓厚与浅淡不一,谐和与不谐和交织,使和声进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音乐的发展。
五、“六步法”之音型选择
音型选择是根据旋律的内容和情绪来选择适当的伴奏音型。音型选择受作品风格的制约,因此,尽可能掌握多样的音型为不同风格、不同情绪歌曲进行伴奏。根据难易程度笔者将音型划分为基础性音型与综合性音型两部分。基础性音型包含左手一个八度内的柱式和弦、半分解与全分解音型。综合性音型的实际演奏范围以二至三个八度为宜,包含节奏型伴奏、低音远距离式伴奏、琶音伴奏等。由于基础性音型的手位变化小更易于掌握,在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中普遍使用前者。因此这一部分着重分析基础性音型。
在基础性音型选择过程中,要关注音型不同时值的使用办法:《雪绒花》是一首比较柔和、抒情的歌曲,在伴奏中如选择柱式和弦音型,可使用附点二分音符时值;如选择半分解和弦音型,可使用四分音符时值;如选择全分解和弦音型,可使用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时值。应避免使用四分音符柱式和弦,这是由于和弦的快速重复将表现出威风凛凛的进行曲风格,这与作品本身的抒情音乐风格是大相径庭的。《雪绒花》的音型选择如下(不唯一): A句使用附点二分音符柱式和弦音型;A1句使用四分音符半分解音型;B句使用八分音符全分解音型;A1句使用四分音符全分解音型。
六、“六步法”之前奏与尾声
前奏与尾声是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声进入前与结束后钢琴演奏的片段。前者具有描绘意境和营造气氛的作用,后者具有使歌曲结束处情绪表达更充分、更饱满的作用。使用歌曲的末乐句作前奏、延续主和弦与重复终止式作尾声是即兴伴奏中普遍使用的方法。尾声的钢琴结束音应停留至小节的强拍或次强拍位,这样可以表现出完满的结束感和演奏者良好的节奏感。此外,可对前奏与尾声进行创作。办法一:将歌曲中原有的音乐素材加以变化形成新的前奏与尾声。办法二、使用全新素材创作前奏与尾声。
综上所述,《雪绒花》虽不足以概括歌曲伴奏的全部现象,但通过“六步法”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即兴伴奏的基本编配方法,提升其对伴奏的灵活操作、对即兴伴奏作品完整性呈现的能力。由此,“六步法”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及有效性,教师应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发展其自主探索能力。
1.乔永军. 幼儿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培养刍议[J]. 大舞台, 2013(04):163-164.
2. 刘寅. 音乐风格分析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11.2-3
3. 豆军红. 论中国五声调式的风格逻辑[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9, 038(002):65-69.
4. 江柏安,音乐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M].2008.9,92
5.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1
郝文晶,1983年生,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专注于钢琴教育、幼儿音乐教育、古典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