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应用有利于丰富自然科学知识输出媒介,使知识更加鲜活生动,以科学实验、生活场景为依托渗透教学内容,保障知识传导事半功倍;有利于调动学生自然科学知识学习实践积极性,在信息技术助力下打造开放、生动、民主讲堂,助力学生高效学习;有利于积累“互联网+科学”教学改革经验,将信息技术转化成“教”“学”工具,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助推育人活动良性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越发重要,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要点
1. 兴趣驱动
兴趣是陪伴学生徜徉自然科学知识海洋的风帆,兴趣亦是高效课堂创建动力,为此,教师在“地球上的昼与夜”教学实践中将兴趣视为驱动信息技术的重要因素。例如,在课前播放一些与地球昼夜更替相关的精美视频片段,如极夜极昼现象、日全食等,使学生对昼夜更替有别样看法,在脑中不禁浮现出“为何南北半球昼夜相反、为何会昼夜更替、若无月亮是否还会有黑夜”等问题,继而在学生的好奇心下展开教学活动,激活科学思维,加强师生互动,打造高效课堂。
2. 依托课程
为使信息技术利用效果更优,
教师需做好课程分析工作,深入了解“地球上的昼与夜”教学内容,为相关内容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示出来提供支点,避免信息技术的利用脱离实际,保障相关技术为知识高效输出服务。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信息技术着重演示昼夜更替过程,用三维立体影像模型展现太阳、地球、月球之间的行动轨迹及空间位置关系,使昼夜更替概念更为直观。用具体图像替代抽象内容,有利于加强认知迁移,保障感性认知可上升为理性认知,落实教学目标。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1.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想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并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必须先做好对学生的认知思维启发,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当他们产生学习兴趣,知识内容才会有接收者,而这正是教育工作的基础目标。基于这方面的认知,我会在教学设计时积极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关注他们的行为状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进行“筷子‘折’了”的教学导入时,我就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了该实验。实验中,将一根笔直的筷子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后,筷子就会“折”,但当教师将筷子拿出之后,筷子却完好如初,这让学生非常诧异,他们的探究兴趣会因此得到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会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并给各小组分烧杯、筷子等实验工具,并让他们进行小组内部的探究实验,看看多媒体展示的实验现象是真的还是假的。当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实验与多媒体展示的内容保持一致时,他们的质疑和好奇心会进一步得到提升,这会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探究热情,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堂导入目标由此得以实现。
2.善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知识认知
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角度来看,由于他们的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时,他们很有可能会遇到理解困难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必须进一步做好对学生的认知启发,并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让学生完成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由此获得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土壤里有什么”为例,因为学生并不能真正去挖土和观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土壤展示,让他们通过最直接的观察和探究去进行土壤奥秘的探究,由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效果,让他们能够认识土壤、了解土壤。在此基础上,我还会与学生进行互动,让他们说一说土壤中都有什么,并认真观察土壤,由此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土壤的奥秘,并实现对他们的认知启发研究,提升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性,真正做到在善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让科学知识能够以更有针对性的方式出现,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提升带来助力。
3.巧用信息技术,设计课堂趣味训练
课堂训练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做好此环节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并提升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因为训练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他们常常会对训练较为排斥,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教师要增强训练的趣味性,多媒体信息技术由此得以在课堂训练环节中应用。如在完成“玩镜子”的实践探究学习之后,我就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了万花筒的魅力,并将制作万花筒的方式展示出来。之后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小组合作进行“万花筒”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我不会对他们进行任何的指导,以确保训练的公平性。完成训练之后,我会组织全班学生一起进行万花筒的观赏,让大家一起投票,评选出最优秀的万花筒作品,由此来实现对训练成果的评价,实现对学生的课堂训练反馈,为他们科学素养的培养带来良好的助力,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
4.科学评价,完善高效课堂师生共创体系
在以往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容易轻视评价,而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无法做到以评促学,这阻碍了高效课堂的构建。基于此,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树立科学评价意识。例如,在教学“地球上的昼与夜”时可推行过程性评价模式,关注学生视频、图片、音频等内容的自学情况,根据学生问题回答情况进行针对性评价。以学生地球昼夜更替示意图绘制为例,有些学生未能用弧线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有些学生未能按照地球倾斜的角度绘制示意图,这些存在于细节上的不足说明学生不够认真。教师在发现问题后应及时给予评价,指出学生不足,加强教学引导,或再次播放信息化学习资料,引导学生优化地球昼夜更替示意图。
结论: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能强化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达成素质教育背景下信息化教改目标。教师要将兴趣驱动,依托课程、课标为基看作要点,设定育人目标,统筹教育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要树立“互联网+”教学实践意识,丰富教学方法,加强科学评价,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董承军.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机融合[J].学周刊,2019(32):145.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2.137.
[2]张伟.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9(11):229-230.
[3]陈建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运用[J].知识窗(教师版),2019(10):47.
[4]程世刚.基于信息技术进行小学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