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习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并明确提出了思政课改革创新所必须遵循的“八个相统一”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也完全符合中央文件精神和要求。长期以来,“原理”课教学花费了很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总结其中最主要的症结是,我们过多地注重于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而对“原理”课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研究不够,因而影响了“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尤其是在当前大数据、新兴媒体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我们要适应时代要求,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途径。将微视频创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能有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说服力,教会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 微视频创作融入“原理”课的基本原则
新时代,“原理”课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考验及要求,为了确保“原理”课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新模式和途径,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注意在进行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
(一)坚持政治性,体现科学性
“原理”课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原理”课中进行微视频创作必须首先坚持最根本的政治性,而“原理”课的学科性质和微视频创作内容的多样性、复杂性要求两者在结合的过程中也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
首先,“原理”课具有极强的政治属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地位决定了“原理”课的根本的政治性。“原理”课的教学宗旨,也就是在于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所以,无论“原理”课教学形式如何创新,其政治性是首要的和永不磨灭的。
其次,科学性原则要求我们通过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原理”课本身就具有这个特质,在微视频创作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通过微视频创作来展现哲学原理。同时,微视频创作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需要教师在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创作题材进行有目的的选择与舍弃。
(二)坚持知识性,体现思想性
知识性原则和思想性原则是“原理”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应有之义。知识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基本属性,是指客体所具有的能帮助主体形成特定认识的属性。关于“原理”课的知识性,我们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2]
思想性则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这两个方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变化多,正处于成长时期的大学生其世界观和人生观也还处于不定型时期,受教育者思想观念的多变性和外部环境的复杂多样性都要求教育者要自觉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思维方式,在对每个原理知识点的具体设计时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增强育人的思想性和引领力。
(三)坚持理论性,强调实践性
“原理”课本身具有极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同时又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作为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有其内在的概念体系和逻辑内核,思维性缜密,学生学起来感觉晦涩难懂是难免的。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理论性,将理论讲透彻;另一方面,要让理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将微视频创作融入“原理”课实践教学,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从实践中得来的理论观点,并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教师不仅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3],还要带领学生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学以致用。使学生通过“原理”课学习,把人生的理想抱负落实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之中,“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二、 微视频创作融入“原理”课的具体实施
将微视频创作融入“原理”课教学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用微视频创作的形式来表达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制定实施方案
任何一次教学实践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完善的实施方案设计,微视频创作融入“原理”课教学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定实施班级与分组。首先选择一到二个大班进行实践。“原理”课的自然班级人数一般在80-90人左右,以10人为一小组进行分组,每小组设小组长一名。
第二,确定小组创作主题。创作主题可由学生自由创作选择,也可在任课老师提供的主题里进行选择,强调以展示哲学原理为主。
第三,实施时间与作品要求。微视频创作表演录制时间在“原理”课实践周进行,每个作品时长不超过6分钟。视频制作要求画面清晰,声音清楚,语音、字幕与画面同步,不抖动、不倾斜。
第四,制定评比细则。主要从剧本创作、角色表演、原理应用、整体制作效果四个方面对微视频作品进行评定打分。
第五,表彰。作品评定共设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参与奖三个奖项,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颁发荣誉证书。
(二)指导学生创作和作品评比
在指导学生进行微视频创作过程中强调的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具体而言,一方面,选择“原理”课程中的抽象知识点与学生当下关切的问题相结合,是主题创作的关键。“原理”课程中知识点众多,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是各不相同,学生关注的问题里有些是自带原理元素的,有些则需要教师进行深度挖掘,具体问题与抽象理论如何有机统一,也就是实践到认识的过程,需要进行合理设计。另一方面,通过“原理”课的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把握问题的现象和本质,则实现的是抽象理论向具体现实问题的转化。微视频创作设计教学知识点不仅能丰富教学形式,而且使教学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影视作品变得富有感染力,有效促进教学知识内容抽象性与具体性的有机统一,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原理”课的吸引力。
作品完成之后的评比活动事实上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通过实践活动制作的微视频作品到底有没有完成理论的表达,我们需要进行检验,对微视频创作作品进行评比。首先,组织全班同学选取评委、进行小组作品展示评比。评比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各个作品发表观点,进行分析点评。学生点评过程,事实上也是学生对书本理论和现实表达的内化过程,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在评比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对微视频作品进行分析、点评,注意牢牢站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三、 微视频创作融入“原理”课的经验总结
经验总结是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原理”课改革与创新的基础。将微视频创作融入“原理”课教学实践只是实践教学改革探索道路上迈出的一小步,及时地对实践教学进行经验总结,才能更有效地把握和处理“原理”课教学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借新形式提高吸引力
微视频创作这种表现形式自带吸引力,能有效提升“原理”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在课堂上简单地进行课本内容的陈述是非常乏味的,微视频创作的融入能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微视频创作满足了学生自主、创新的心理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切实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凭理论增强说服力
在微视频创作融入“原理”课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原理”课的理论性,凭借理论增强“原理”课的说服力。“原理”课有自身特性,讲真理同时讲政治、讲实践。微视频创作融入“原理”课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学会分析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最终以“原理”课的理论深度和现实的温度来增强课程的说服力。
(三)以互动提高亲和力
微视频创作融入“原理”课实践教学过程,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是不断加深的。从微视频创作主题的设计,到实施制作,再到最终完成,要经历师生多次的交流互动。教师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和学生促进情感交流,取得学生信任感,提高亲和力。学生也能在互动中获得存在感和参与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响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原理”课教学不能脱离学生们所关注和喜爱的表达形式,把握微视频创作融入“原理”课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具体实施方法和经验有利于实现“原理”课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3
作者简介:徐慧(1975-),女,湖南祁东人,硕士,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