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思想转变慢
新时期我国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具有健康的心理,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这也是不同教育时期人们所追求的共同目标。然而,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教育还是以分数为主的应试教育,升学要求、社会评价使学校常常以分数为短期教育目标,忽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沉重的学业负担也影响了我国以人才培养为主这一长期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塑造。
(二)配套管理跟不上
在积极倡导核心素养教育的今天,很多一线教师对此仍然陌生,不仅存在不重视的状况,也反映了学校宣传培训的不足。一方面是学校提供的培训少,另一方面是师资与配套设施不足。学校管理跟不上,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学生心理问题疏导时缺乏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指导,因此难以保证有良好的效果。
(三)道德与法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融合
当前时期,我国小学教育缺乏道德与法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我们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的心理层面发展,而道德与法治课强调学生的思想道德层面发展。但是人的心理与思想道德层面是不可分割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也是相互关联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来解决。某些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长此以往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小学阶段要将道德与法治课与心理健康课有机融合。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营造和谐心理氛围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学生学习态度上的转变。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是相互联系的纽带。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处于愉快、自由、放松的心理状况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情感、创造力和自主性都能得到尊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由此可知,道德与法治课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用心倾听,敞开心扉,自由表达。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努力打消学生的顾虑,构建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加关爱、关注学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民主管理,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与层次性。唯有如此,教师与学生才可以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达到和谐的心灵沟通,从而激发学生的反思能力,获得良好的行为能力。
(二)优化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
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关键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选择方面必须要改变陈旧的内容或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内容,应选择积极向上、具有代表性且有说服力、通俗易懂、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内容。教师要注意深入挖掘思想品德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展开积极探索,切记不要套用死板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自然而然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存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成功与失败,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三)通过哲理故事,触动学生心灵
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始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哲学故事、精品寓言,为学生耐心讲解分析其中的道理,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极大的启发,进而从各个方面做出自我反省,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道德与法治内容、相关故事或片段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并认识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时刻发挥积极正能量。另外还要不断深化教材中讲到的道理,尤其是受到教材中人物在面对逆境困难以及苦难时,所体现出来的决心与勇气的鼓励,从中汲取力量,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使自己在将来遇到任何困难都学会勇敢面对,永不放弃。
(四)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围绕教学的重点以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内容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并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改进课题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避免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创造性。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不同表现,并通过适当的提问与学生加强交流沟通,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对问题的认知理解。教师课后要时常与学生作交流,鼓励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分组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掌握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状况,这对于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对具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应对其作出积极的鼓励,使他们能够真正感受到信任以及被认可的喜悦。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出现了很多同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确定衔接点,更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懂得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学会进行心理方面的自我调节,学会在学习过程中与人交流,尝试与人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意识。新课程标准对认知教学和行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让所有学生都乐于和老师、同学交流,深入感受大集体的温暖,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由此可知,小学思想教育不能局限于课本、课堂教学,而必须让教学不断延伸,在课堂之外展开教学活动,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和谐心理氛围的营造,优化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通过哲理故事,触动学生心灵,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青青.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探究[C]//.2021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1:182-184.
[2]刘亚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新智慧,2021(09):47-48.
[3]谈黎吉.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下的德育教育浅谈[J].读写算,2021(03):4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