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逐渐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对小学体育教学来讲,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多元能力以及素养的发展。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教学融合的措施进行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一)深化教学改革
在传统教学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师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随后让学生练习、学习技能、自由活动。此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确保教学进度,但并不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久而久之学生易失去学习兴趣,其综合能力也难以发展。针对这一情况,一些小学体育教师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在教学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知识的直观呈现,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同时也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体现学生主体性,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推动教学发展。
(二)丰富教学形式
小学体育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有利于丰富教学方式,实现新的、更高的教学目标,进而构建高效教学课堂。在全新视角下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APP、信息媒介等将课件播放给学生,在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教师则可以调整播放速度,将相关的动作示范进行慢速播放或者反复播放,借此来深化学生对相关体育技能的了解。不仅如此,在全新的教学方式支持下,教师也可以将教学重点、视频以及案例等上传到学习平台,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保证之后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全新教学形式利于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教学融合的措施
在全新教育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积极转变育人思想,围绕信息化教学手段内涵以及应用方法,构建信息化支持下的教学课堂,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发展,从而改善当前教学中学生不愿主动参与、能力得不到提升的情况,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下的改革目标。小学体育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入手,将信息技术这一全新教学方式应用于体育教学中的每一阶段:
(一)转变教育思想,关注学生学习体验
学习兴趣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教师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应重视的内容。目前,学生多元化发展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单一练习法不仅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也难以实现新时期下的教学目标。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积极转变育人思想,重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在趣味形式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实现自身能力和素养的全方位发展。而教师为了教学效果最大化,则需要在课前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综合情况进行分析,避免教学与方案存在偏差。例如,在《篮球基础》相关内容教学中,老师积极借助线上线下教学法开展了相应教学活动。此节内容相对简单,是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初次接触的篮球知识,若直接将知识进行讲解,则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因此老师借助APP,开展了融线上线下教学的活动。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的体测成绩,了解每个学生的体能状况和发展需求。基于这些数据,教师可以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课前预习内容。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与其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学习材料,避免了内容的泛化和重复,教师可以设计出与学生紧密相关的教学案例,并制作具有实用价值的视频资源上传到班级群,并为学生布置学习步骤和学习任务。随后,结合学生在线上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将这些内容整合,以便线下教学活动给予反馈。在线下教学时,让学生自主结为小组,他们需一同探讨投篮、防守等基础动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主要是引导,从而深化学生对篮球基础动作的理解。
(二)借助信息技术,创新良好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能够将教学内容、知识、动作等直观呈现,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多元能力以及体育素养。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使其能够在全新教学形式下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其多元能力以及素养,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重视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价值,开展有效教学活动,通过打造良好教学环境,助力学生多元能力发展,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例如,在《短跑技巧》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简化,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学内容。因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存在差异,因此其体育运动能力也各不相同,这是之后制作视频、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其次,设计教学内容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首先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技能水平、学习偏好以及他们在特定主题或课程中的困难点。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信息,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据此设计教学内容。然后在制作媒体资源,最后,将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学生播放经典的比赛视频,并通过动画呈现蹬地、摆臂等动作,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则借助信息技术的慢放功能,进行细致讲解。在此之后,带领学生来到训练场地,让他们完成接力赛,整个比赛过程中他们需要用到课堂上所学的短跑动作,体会摆臂幅度对跑步速度的影响。
(三)运用多媒体影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多媒体录像和影像技术是教师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课下学习任务,可进一步发展学生自主锻炼意识,促使其综合能力以及素养的发展。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完跳远之后,为了深化学生对知识和技术动作的理解,并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布置课下体育作业:在课下时间录制体育锻炼视频,学生每天在微信群中上传一节跳远动作和放松活动视频。在此之后,根据学生上传的视频,对其动作进行评价,指出他们技术动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随后将这两项内容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这样,手机影像的应用得以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效果进一步提升,教学目标也得以实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化、多元化发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把握信息技术对教学实效提升的价值,从而构建良好教学环境,切实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实现新时期下的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曹金锁.小学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运用探讨[J].中国新通信,2021,23(07):213-214.
[2]张添麒.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青少年体育,2020(06):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