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生起点在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上运用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感。
通过学生起点来进行数学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数感,为他们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生能将其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进而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探究数学知识。
(二)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在现实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学生起点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问题,从中获取数学信息,再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所需要的。
(三)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不仅奠定了学生们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时期。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且教育资源匮乏,很多农村家庭无力负担孩子上辅导班等费用,这就导致许多农村学生在学校接受到的教育质量低下,无法实现个性化发展。[]而学生起点就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课堂活动,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其放到适合他的起点,这样才能实现因材施教。
二、 学生起点在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的应用
(一)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爱好,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起点,这些不同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数学综合实践课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之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悟。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先让学生自由分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购物”、“存钱”等活动项目,然后根据自己所选择项目要求从包里拿出相应数量的纸币进行“购物”、“存钱”等操作,最后讨论交流自己的收获。
(二)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
要想有效地运用学生的起点,首先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使之成为新旧知识、新旧技能之间的桥梁,从而引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认识和探索。例如:,在《1 亿有多大》的综合实践课中,可以先通过“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大数的哪些知识?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呢?它的应用有哪些?”等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暴露出自己对“1亿有多大”的知识的积累、认知程度,以及其中存在的薄弱的部分、存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大数这一部分的知识基础,掌握到了什么程度,是否能够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从而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大数这一部分的知识,也能更好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
学生的认知起点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悟,形成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有的学生画得很好,有的却画得不那么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经过观察分析,我发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对圆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对圆的特征不熟悉;二是学生对圆的特征还不十分明确。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画圆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然后再动手画一画,再总结一下圆的特征。这样在“玩”中既学习了知识,又体验了成功。
(四)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的本质
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在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建立数学模型。因此,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作用和意义。[]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拿一百元和爸爸妈妈去一趟超市购物,再用这些钱买一种物品,并计算所花的钱,然后写一篇购物体验文章。对于这样的作业,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他们有的说要买一袋盐、一瓶酱油、一斤桔子,还有的说要买一箱牛奶、两个苹果……很多同学都能算出这些物品的价格,而且能从自己的购物体验中知道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了数学,感受到了数学是有用的,所以才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果只是简单地布置作业让学生计算物品价格,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对数学失去兴趣。只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才能有效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更多体验和感悟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使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再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圆形和方形,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摆一摆,然后说出比的意义。有的学生用手折了一些圆形后,发现圆形的大小不同,于是产生了“比的大小和圆的大小有关”的认识;有的学生用手折了一些方形后,发现方形的大小不同,于是产生了“比的大小和方的大小有关”的认识;还有学生用手折了一些三角形后,发现三角形大小不同,于是产生了“比的大小和正方形有关”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和意义,还能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体验和感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三、 结语
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的起点,认真研究和分析学生的起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学习起点。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不能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预设学生的起点,要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和参与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轻松地、愉快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素来.有效教学实践 助推深度发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0,95(12).
[2]王中琨.刍议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0,33(29).
[3]高健.浅议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