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代背景下落实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工作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一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推崇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能有效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中职学校来说,开展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就业创业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符合社会对中职学校人才的要求。因此,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点,并且借助恰当的方式和技巧进行教学,以有效落实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作为连接社会与学生的桥梁,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育,还要在思想教育上进行正确的指导及引领,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意义。语文学科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有人文知识,还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这些都是思政教育的内容。中职语文教学能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对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有效辨别,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具有开展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能获得文学素养,又能够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修养[1]。如通过教学《故都的秋》这篇文章,能让学生深刻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思乡之情,能对学生的性情进行陶冶,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深厚的爱国爱家情怀。这篇散文采用的写作手法主要是情景交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勾画出文章中描写秋天特点的词语,并且对这些词语进行重点分析与鉴赏,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悲凉的心境,以及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培养浓厚的爱国情怀、思乡之情。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实施路径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体验中推动思政内化的生成与发展。新课程改革标准提炼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都不仅仅是语言形式,而是带着思想、文化、情感及美感的篇章与话语。而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地语言实践学习活动中构建出来的,教师应重视以语文学科知识为载体,充分挖掘和发现语文学科的教书育人作用,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纠正。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将思政要素内化于心,转变以往灌输语文知识的教学方法,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特点引导其体会语文课本中的情感表达,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政内化的生成与发展,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培养高素质的全能型 人才。
(二) 积极搜索中职语文课本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为开展思政教育打下基础。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本是重要的教学材料,中职语文课程本身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应深入语文课本中去搜索、挖掘其中蕴含着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构建科学正确的价值理念,坚定自己的思想理念,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个人涵养,对学生的学习责任和担当进行逐一明确,为更好地开展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文本分析突出价值导向。《我的母亲》一文可以侧重发掘平凡劳动者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感悟他们的不平凡;《屠呦呦: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侧重学习时代楷模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感受他们的伟大和崇高。无论是平凡普通的母亲,还是献身时代的科学家、先锋,他们本质都是有责任有担当的劳动者,体现了崇高的劳动精神,将这几篇文章以“劳动与奉献”的思政主题有机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
(四)在课后拓展中落实课程思政。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有所不同,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应该有所侧重。高中教育更注重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中职教育偏重于学生技术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提升。因此,中职学校的语文课程要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在作业的布置上应遵循灵活多样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完成作业,实现拓展延伸,让学生既能有效学习课程知识,又能增长眼界和见识,提升综合能力。
(五)挖掘大国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大国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执着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如用袁隆平、钟南山、曹德旺、柳传志等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优秀人物传记感染学生,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那种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吃苦耐劳、认真钻研的精神,精益求精、孜孜以求的精神。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通过播放《大国工匠》的精彩片段导入课堂,展示袁隆平、钟南山、曹德旺、柳传志等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优秀人物的事迹,并提出“说一说对以上人物的认识和他们对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你是通过哪些渠道知道的?他或他们有哪些事迹让你印象深刻、让你感动?”等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进行探究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设计如下学习任务: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物的付出,我们今天的生活又将会是怎样一幅场景?他们身上具备了怎样的精神和优秀的品质?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具备这样的优秀品质?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出如下结论: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不止有这几位大国工匠的付出,还有许许多多各行各业有名的、无名的具有工匠精神的行业精英的默默付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建设者,也必须要把这样的大国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自己吃苦耐劳、认真钻研的精神,精益求精、孜孜以求的精神,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六)提高语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水平。其一,组建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帮扶小组,提高语文教师思政教育整体水平。如可让在同一专业任教的思政课教师和语文课教师结对子,思政课教师帮助语文教师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协助其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新鲜的育人要素,帮助语文教师提升思政教育敏感度,使语文教学既能传授语文知识,又能锤炼学生心志、涵养学生品行,从而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其二,新时代的中职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主导者,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提高对课程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新站位和新要求推进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达到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应以更宏大的视野建设自身,贴近时代脉搏,在工业互联网视域下,贴近学生需求,以更新更有职教特色的教学理念实施教学,以全新的视野真正地融入中职课程群的融通建设。
参考文献:
[1]郭红英,马瑞霞.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河北职业教育.2020,4(03).
[2]何雯婷.语文与思政课程教学融合刍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1,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