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想评价教育质量的高低,就必须通过市场来检验。面对市场的需要,要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全面重视民办高校教育的教学质量。其中,建立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有关文件提出:对于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民办高校,相关学校必须认真落实开设政策和方案,积极创新现有的学前教育课程、教师的培养模式,做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工作。
1、课程目标定位:应对市场需求,重在学生职业能力
1.1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重新认识
以往大家都以为,幼儿园老师的专业能力无非就是一些专业知识,外加一些舞蹈和歌唱方面的专门技能。这种以“理论知识+技术”为核心的课程培训,在当今社会还不够完善。在新的发展条件下,教师的专业能力观念亟待更新和重构。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教师工作,与教育、教学活动相适应,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对于幼儿教育来说,不仅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对于综合水平也有明确的标准。幼儿教师的职业属性和多种角色期望决定了其应具有多种不同的专业技能。首先是幼儿教师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其中观察力、记忆力、语言交流能力等等都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基础能力。另外,教学活动的能力对于教学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内容有:对幼儿心理的理解与把握、创设与运用环境、教育教学应变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最后,幼师必须具有专业的技能,如:唱歌、弹琴、跳舞、讲故事、艺术表演等。
1.2课程目标中的专业技能培训
课程目标是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的定位,是教学的先决条件。在我国的教师教育体制下,早期的师范教育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办学层次:高等师范教育和中等师范教育。并且,在实际的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课程比较简单,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的学生可以到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或者是成为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再加上社会上对早教、幼师的需求也是逐渐增多的,进而导致该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加大。虽然需求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民办高校的课程体系着重点在于专业技能培训,理论教授时间较少,因此导致学生毕业后单纯的具备专业技能,缺乏理论知识。这一现象由来已久,导致这些大学生找不到相应的科研工作,进而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因此进入高师后,对各类能力特别是技能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再加上中国幼教在与世界接轨后,对目前幼教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民办高校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将讲授理论和专业技能进行合理的分配,转变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课程建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改革的基础上构建课程新体系
2.1课程改革与构建应以解决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矛盾和问题为突破口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幼儿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因此,要从这一角度进行课程改革。要想转变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幼儿园教学的现实脱节和“空、繁、旧”的状况,必须加强时代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另外,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单一的课程教学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无法起到教育效果,所以学校要积极发展综合课程。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上,要克服“实际操作上有余,理论上欠缺”的缺陷,加强“理论知识”环节,全方位的改变“技能决定一切”的教学理念。提倡“参与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转变目前民办高校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模式,促进师资培养与终身学习的融合,另外要改变实习过程中实习时间短、实习收获浅表化、零散化的弊端,探索出一种有效的实习方式。
2.2构建新型课程体系的可行性方向探索
对于很多民办高校,在开设课程的时候,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课程体系,只是一味的注重专业课的提升,并没有效的做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可行性发展,进而不能够合理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新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着眼于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价值导向,各民办院校应结合校本的实际情况,做出更多的努力。根据实际的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的相关数据得出,有些大学课程分为四个部分: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有些大学课程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而教育实践课单列。在基础教育阶段,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没有明显的差别。幼教课程的基本组成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能力的课程:以“唱”、“弹”、“画”、“说”、“做”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本专业方向的课程,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多样化需要。尽管在理论上,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包含了丰富的课程类型,并建立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但是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快速解决。
3、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构建的具体措施
3.1优化压缩通识课
要合理地压缩通识课的比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对于课程进行优化,必须选择最有价值的、最核心的课程。
3.2整合专业基础课程
长期以来,我国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学科、专业课程所占比重偏大、类型多、内容复杂、主干科目不突出、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等,同时也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因人而异现象,过分强调学科和专业的深度发展,忽略了学科间的合作,所以,应坚持“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将学科和专业的课程进行整合。比如,将相似的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设置综合性的课程。中国的学前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史等都可以合并成一个学科。再加上当前有些很多民办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课程设置过多,例如:幼儿保健学、营养学、儿童生活护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所以就需要民办高校教师密切注意幼儿园的发展趋势,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幼儿园的发展需要。
3.3抓实践教育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为了加强学生通过利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见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观念等主观、客观等多方面的制约,目前我国的各大民办高校在实际的开设学前教育实践课程的时候,并没有有效的将各方面工作落实到位,使得实践课程仍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存在着重专业技能教学轻理论的倾向。再加上一些民办高校虽然在规划中列出了“教育实习”,但在实践中常常无法实现这一规划。因此,民办高校要想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中实践性教学和理论知识结合是重中之重。此外,对于很多民办高校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实习通常在幼儿园进行,实习时间一般是6-8个星期,在三年级由学校统一集中安排。对于大多数民办高校来说,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常常侧重于课程的有效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而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实践教学不够深入,实践活动中的总结与反思过于表面,并且实习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单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就需要建立一个较为成熟的幼儿园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另外,要加强实施多元化的教学实习方式,将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有效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要强化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进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同时不仅要全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做好相关知识的整合,还要综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更要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另外,通过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课程的力度,整合专业课程基础课程,进而有效优化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3):188.
[2]傅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改革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96-97.
[3]郭朝红.高师课程设置:前人研究了什么[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2):34.
[4]刘强.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