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化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刘群忠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群忠,.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化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23.2. DOI:10.12721/ccn.2023.157252.
摘要: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树立劳动意识、锻炼劳动技能、构建协同机制三个方面,探讨劳动教育课程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渗透与落实,让劳动主题教育更加深入学生的心灵,为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劳动意识劳动能力
DOI:10.12721/ccn.2023.157252
基金资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包含着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对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具有基础性作用。为此,如何紧扣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创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寻求劳动教育新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及其意义认同,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实践探究的关键性问题。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分析

(一)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建立和培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的重要课程,而将劳动教育渗透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既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受到磨炼,又能让学生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让其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二)有利于学生思维智慧的形成和发展

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而劳动会耽误他们学习的时间。其实适当的劳动不仅不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任何不利影响,反而在劳动中学生可以劳逸结合,既动手又动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会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有助于开发其创造潜能。

(三)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在尝试过劳动的快乐后,其劳动热情会非常高涨,不仅愿意主动参与劳动,还会知道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前提,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同时,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会感受到他人劳动成果的不易,从而主动关心他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化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日常生活劳动能力

日常生活劳动能力,是一种自我服务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在此基础上,才能由“我”延伸到“众”,实现从自我服务到为家人服务、为班级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提升。学校教育的重点在于要在学生人生的起步阶段,从学生能胜任的日常生活劳动能力入手,让劳动伴随他们成长的整个过程。日常生活劳动能力一般涵盖四大方面的内容: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庭事务管理。这些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都有所渗透。

一年级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黄金期,一年级下册教材中《我们爱整洁》、《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绝佳素材。教学中,教师要耐心地细化每一个步骤,将劳动技能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学会保持整洁,整理自己的物品,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教学中,教师发现低段学生当值日生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有的甚至存在错误的观念,认为当值日生就是“我说了算”。教师在课堂中要给予切实的指导与价值澄清,帮助学生掌握做值日生的技能,养成“担当”意识。升至中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家务能力,如何让他们持之以恒地做家务,是教师要用心解决的难题。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一课有签订“家务承诺书”的环节,教师应把这份承诺书用好用实,而不仅仅流于形式,要侧重指导学生量力而行,做出承诺。可以设计“家务打卡表”,将表格简单地分为三列:时间、家务内容、家长签字,让学生每天完成打卡。家校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实现做家务的承诺,让家务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劳动成为每天的“必修课”,学生将逐步意识到,做家务既能让自己受益,又能服务家人,从而爱上做家务,将“爱劳动,会劳动”内化成能力与品质。

(二)农业生产劳动能力

农业生产劳动,既是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也是向年轻一代展示和传递劳动经验的渠道。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劳动具有特殊的教化意义。小学阶段,适当地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农作,可以增长知识,培养科学思维;体验艰辛,培养耐力和忍耐的品质;激发热爱土地、热爱自然进而热爱劳动的情感。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试种一粒籽》是激发学生对农耕产生兴趣的好范本。在学习该课前,学生对“种植”的认识往往只停留于听家长说过,电视上看过,缺乏亲身种植的经验。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全面体验,在“做”中学。首先,出示一组图片,告诉学生种植前应该具备的条件:肥沃的土壤、饱满的种子、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环境。其次,布置学生回家播撒种子,观察种子萌芽的过程,感受生命的神奇。最后,鼓励学生要坚持付出,耐心等待,直至收获丰硕的果实。当学生从实践中切实体会到劳作的乐趣后,教师带领他们走出课堂,承包学校的花坛花箱,开辟校园果蔬专区,参与社区植树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参与,学生勤四体,分五谷,领略劳动的魅力,收获成功的自信。

(三)科技创造劳动能力

新时代少年的科技创造力,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飞跃变革的重要因素。陶行知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通过适当的引导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潜能都可能被激发出来。教师要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及能力,让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后备人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显性素材比较有限,教师要努力挖掘隐性资源,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造劳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例如,六年级下册《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一课,重在通过展示科技史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理解科技是人类实现梦想的重要力量。由此拓展开来,鼓励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学小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动脑想一想,动手试一试,当个小小发明家。在汇报课上,学生们的作品可谓异彩纷呈:有利用反光原理,用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自制的太阳灶;有带刷子的橡皮擦,解决了作业本上留橡皮碎屑的尴尬;还有利用声音震动传播的原理设计出来的土电话……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体验到科技劳动的快乐。

(四)家校配合,形成劳动教育共同体

加强劳动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意见》强调:“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学校作为独立的系统,只有思想上达成共识、内容上实现共振、行动上保持共进,才能构建劳动教育协同机制,形成劳动教育共同体。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5课《这些事我来做》中有一个话题“不让做怎么办”,揭露了家庭中忽略劳动教育的真实现象:爷爷奶奶宠溺孙辈,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爸爸妈妈担心劳动影响学习,或者嫌弃孩子帮倒忙,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在课堂教学前,教师有必要通过全员家长会,与家长沟通交流,让他们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转变传统的观念,开始重视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并以身作则,带领孩子打理日常家庭琐事,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课后,教师还可以借助钉钉、微信、QQ等班级群,及时分享学生劳动的成效,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改变,持续督促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直至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长此以往,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劳动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自觉。

三、结语

马卡连柯认为,单纯地让学生进行劳动,所收获的成效不大,只有把劳动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教育作用。新时期,劳动教育既促进着学生全面发展,更肩负着实现国家教育理想、推进社会进步的责任。我们应该认真遵循儿童劳动素养发展的规律,努力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在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实践活动中弘扬劳动精神,真正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管延爱.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2(1):107.

[2]马旭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措施[J].文理导航(下旬),2021(12):85-86.

[3]张莺.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1(26):49-50.

[4]徐新颖.家校合作视角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J].江苏教育,2020(1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