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数字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翟羽佳 李萍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翟羽佳 李萍,.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数字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23.2. DOI:10.12721/ccn.2023.157253.
摘要:
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教育实践体系的外部环境如社会、政治和学生心理等,以及教育实践体系的内部要素如资源、教学、平台和教学活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数字资源、数字工具和数字平台等组成了数字化的教学生态环境。本文主要研究数字教学法的关键概念,数字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 数字教学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DOI:10.12721/ccn.2023.157253
基金资助:

一、绪论

(一)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1994—1995年,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的10位人文学者召开研讨会,讨论新型教学法的问题,并发表了《一种多元素养教学法:设计社会的未来(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这是“数字教学法”领域最早的原创性文献。这篇文章中从理论上概述了学生和教师面临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与他们称之为“多元文化”的识字教育新方法之间的联系。

数字教学法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10年底的数字教学对话中,当时塞耶斯.詹特里(Jentery Sayers)创建了一个关于数字人文问答的论坛主题,题为“我们如何向本科生介绍数字人文?”。其中许多回复都指向教材、教学大纲、作业、提示和阅读的联系。

2020年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出版了《人文学科中的数字教学法》,这本教材不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数字教学法”的内容体系,还在数字环境下呈现了一种新型的“教材”形式。该教材征集了573个优质“教学构件”案例,用“元数据”把这些优秀案例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部教师可以重新混编使用的“数字教学法”新型教材。该教材在教学法理念和教材形态两方面进行的开拓性探索。

2.国内研究现状

《以“PBL+EBM医学教育模式”的数字教学法在人体形态学中的应用》。将数字化教学法应用于以“PBL+ EBM医学教育模式”中,在人体组织胚胎学教学中有诸多的益处。

国内有关数字教学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2022年郭文革教授等人发表了题为《数字教学法:一种数字时代的教学法及一种教学法的数字教材》的文章,系统论述了数字教学法的概念,新理念以及对我国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新型教材开发和建设的重要启示。

二、数字教学法相关概述

数字教学法是为了满足特定生态环境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逐渐形成的一套“教学实践体系”。在数字资源、数字工具和数字平台等构成的数字化教学生态环境下,数字教学法旨在说明教师应该怎样选择资源、工具、平台和活动等要素,怎样组织教学,学生如何学会以新的方式思考和合作的问题。数字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一)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提高教学实践的透明度、消除课堂的界限以及共享内容、工具和想法,这是数字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现在有许多教师在网络上公开分享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这使得数字教学法成为可能。

(1)首先,数字教学法的开放性意味着消除课堂的边界,以便学习者与自己同学以外的其他学习者互动。这建立在自由开放的互联网之上。

(2)其次,数字教学法的开放性意味着将个人的学习实践公开,例如将个人阅读时所产生的笔记及注释公开,将教师的教案,课件等在班级甚至网络上分享。

(3)最后,数字教学法中开放性是指学习者可以在互联网中获取出版物和开源软件,允许学习者自由使用,并且可以重新混合其中的内容,数据,工具等。开放式教育资源是指免费和公开提供的教科书以及其他教育资源,以支持学习。开放式教育资源可以为学生节省购买教科书的费用。教师也可以将这些免费提供的开放式教育资源内容添加到自己的课程中。

(二)协作

个人实践的开放性使协作成为可能,这是数字教学法的另一个关键概念。

协作是数字教学法的基础,因为它在实践数字教学法的多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开放性和网络学习等方面。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法,协作学习已在学术界被广泛采用,并且团队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毕业生的一项重要技能。

在数字教学法中,主题标签教学大纲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现象,允许陌生人之间进行协作,通过社交媒体标签利用网络的力量,创建一个即时的学习资源来应对当代事件。这种开放的协作式知识的产生将学术界以外的声音带入传统的学术结构中。更直接的合作教学的例子包括校园间的合作课程;课程和个人学习者之间的非正式合作,由此实现没有教师的协作教学。

协作学习还借鉴了开放性的概念,因为它打破了课堂的界限,让学生在更广泛的社会空间中学习。学生可以在一个学期内参与网络讨论,将这种体验与课程内容联系起来。例如不同国家的学习者可以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讨论,相互借鉴彼此的观点,实现全球网络学习。

(三)游戏

许多数字教育家的共同特征是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游戏可以增加学习者尝试的意愿,随之而来的是当新事物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成功时对失败的容忍。由于实验和游戏往往会产生不可预测的结果,因此愿意接受开放式过程和结果可以成为应对技术变革步伐的有效策略。

除了技术变革之外,正如安德烈·卡林顿(Andrew Witmer)所说,这种实验的意愿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并坚持不懈地克服意外情况。在游戏的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将会一起成为终身学习者。这种实验性的方法是我们将要面对的新挑战,也是要求毕业生所具有的必要技能,以解决现有方法和学科无法解决的复杂的,非结构化问题。

数字教学法中的游戏是指,不一定有一个明确的终点,而是专注于学习的创造性过程。游戏要求教师采取非常规的形式,在教室和作业中为学生开辟空间,使学生找到自己的知识道路。

(四)实践

在数字教学法中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应用来测试他们的知识,通过实践来学习。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发展数字技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能力和创造力等关键技能。除了发展数字技能外,让学生参与实践作业还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应用经验,他们可以将这些经验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

三、数字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备课方式无法适应数字教学法

传统的备课形式是每个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在课前单独备课。因为各种限制存在诸多问题,而无法适应数字教学法。例如:备课缺乏目标,流于形式;教师的合作意识不强,无法发挥集体智慧;忽视课后的反思等。

(二)学生可能讨厌使用数字工具

学生可能讨厌使用数字工具,特别是当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障碍和失败。这种讨厌可能源于许多因素。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是“数字原住民”,而多项研究表明,最近两代的学生是数字工具的高功能消费者而不是关键用户。

(三)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使得其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有些教师在授课时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只是将教材的内容向学生进行复述,教学形式枯燥乏味。此外,信息技术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要求教师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然而,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都缺乏创新性思维,所讲授的内容陈旧,无法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

(四)缺乏实践性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由于课时有限等原因,忽视了学生实践的重要性,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理论教学中,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五)教师不知道如何评价数字作业

因为教师不熟悉学生数字输出的形式,以新媒体或数字格式完成的作业通常会给习惯于对传统作业评分的教师带来挑战。一种新型的作业需要一种能够明确目标、目的和期望的评分策略。

四、解决办法

(一)改进传统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数字教学法主要从两方面改进传统的备课方式。一方面是教师可以获取免费提供的开放式教育资源并且将这些内容添加到自己的课程中。另一方面是教师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协同完成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课件制作等工作。

首先,教师能够在任何地方、任何设备(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任何搜索引擎(谷歌和百度等)、任何时间访问他们需要的材料,随时随地学习。这种多元化的形式、碎片化的内容和灵活的时间安排,使得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业领域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进行学习和教学。

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合作完成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课件的制作等工作。其具体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步编写教案初稿,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学情分析,典型练习,学生的训练安排,教学过程设计,相关的教学资源(课件等)。第二步根据班级情况进行调整,修改教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第三步在实施教学后,及时对电子教案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反思,不断地完善。以便为今后自己备课或其他教师备相同的内容提供参考。第四步将完成的电子教案,及时上传到指定的服务器,以便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分享提高,为建立高质量的教案资源库做出贡献。

通过互联网进行备课,每位教师在发布课程时开启共享功能,将自己的教学资源与备课组的其他教师共享,从而减少准备教学资源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全组教师的分工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使用数字化工具

数字化工具是学生实现自主探索与深入学习的必要手段。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可以在课前查阅学习资料,课中以互动的方式来交流学习体会,课后相互间做好学习效果评价,并提交和反馈学习成果。因此,引导学生用数字化工具和网络平台来掌握软硬件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数字化的工具、技术等创新学习方法,以基础课程为根本,唤醒学生不断学习和创造的意识。在运用数字化工具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借助工具来进行思维深化,而且可通过创新来创造性地发现知识。引入数字工具还可以减少课堂上讲授内容的时间,教师应该将数字工具的引入视为将学习扩展到课堂之外并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的机会。数字教学法是一种允许学生相互学习并尝试使他们自己发现的新技术。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数字化工具不仅是常见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移动学习硬件设备,还包括用于辅助学习的App、在线教育平台和媒体网站等主流的应用软件。

(三)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游戏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笔者建议将游戏运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要想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如图一所示:

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对整个游戏化教学至关重要。教学内容、游戏及其元素的选择、游戏化教学的评价都需要教学目标的支撑。

2.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包括学习者的特征及其对教学内容、活动内容的需求。

3.选择游戏。适当的游戏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能够回忆旧知识,学会新知识、并且将二者联系起来。

4.确定游戏。设计游戏情境,确定游戏的难度和目标。将游戏化的教学资源上传到指定的平台

5.组织引导。教师公布游戏规则并在平台推送游戏化教学资源,巡视教室时对学生给予鼓励或提示。教师在游戏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指导他们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6.评价与总结。教师要在课程的最后进行评价总结,归纳点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收获或者提出疑问,并且组织学生复习相关的知识点。                                                               

图一 游戏化教学

1.png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

数字教学法十分重视实践,而高中生普遍存在实践应用能力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不顾及学科的特殊性,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现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办法。

1.教师整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资源网站,并将链接提供给学生。

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的课时少,课与课之间的距离较长。所以许多学生下一节课回来就不知道上一节所讲的操作和内容了。教师需要甄别,筛选、整理与信息技术学习相关的网站,并将链接提供给学生。使学生随时可以利用这些网站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2.实践过程中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实践能力不均衡的问题。

考虑到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完全使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而应该更多的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组,由基础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从而带动和指导其他同学。这样,通过长期的合作,既可以使基础薄弱的学生跟得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集体意识、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过程性评价

数字环境中的评估包括对于设计、沟通、流程、参与、探究和整合和技术的评估。对于想要评估数字作业的教师来说,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而不是最终的结果上。对评分标准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可以降低评估的难度,并且使所有学生在一条起跑线上。所以对于应用数字教学法的作业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笔者为此设计了过程性评价量表,如表一所示。过程性评价的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点:

1.确定评价目标与内容

评价目标与内容应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层级水平、各课程模块相应的学业质量水平等确定。评价目标可借鉴新课标中规定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之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的具体标准,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以“向各自更高一层的标准努力”为目标,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而在评价内容方面,除了参照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还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当前的情境来设计评价内容,尤其要关注计算思维、信息社会责任等总结性评价较难测量的学科核心素养。

2.确定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与总结性评价相比,过程性评价更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一般会通过课堂观察、作品评价、学习行为分析、档案袋等方式,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除此之外,不仅要开展师评,还要开展学生自评、小组互评。

学生自评主要是对自身在课堂上、学习平台上、任务上、小组里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是自我反思与总结的一个重要体现。小组互评可分为非组内互评和组内互评。如果是非组内互评,主要是对其作品的一个评价,是总结性评价的一种体现,因为学生难以观察其他组成员的表现。而小组互评,除了对组内成员的课堂表现、作品质量进行评价之外,还要对组员在小组协作中的表现、团队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主动观察同伴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更符合过程性评价的特征。师评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自主学习和组内表现。所以,过程性评价可由自评、组内互评和师评组成,所占权重分别为3∶3∶4。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来组成过程性评价,但要避免使用单一的评价方式。

3.过程性评价结果的解释

对评价量规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可得出本次学习过程的评价结果,教师一般以学习建议或学习报告的形式反馈给学生。教师对于过程性评价结果的解释应遵循个性化、发展性、激励性的原则,注重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提升。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隐私保护,结合实际情况,遵循成长规律,以激励性和引导性的语言来呈现最终的评价结果。

表1 过程性评价量表

2.png

五、结论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数字教学法,可以提高改进传统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丰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学会以新的方式思考和合作,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