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兴亡,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的一系列论述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形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国家政治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根本,政治安全决定着其他各领域的安全,而其他领域的安全也最终会反映到政治安全上。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加强大学生国家政治安全教育十分必要。
一、 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概述
(一) 国家政治安全的提出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了包括政治安全等“十一种安全”在内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①由此可见,国家政治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地位。何谓政治安全?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观点: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以权力为核心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总和,主要涉及政治制度和政权稳定问题。由此可知,国家政治安全指的是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国家主权、国家政权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免受破坏、侵犯、威胁和颠覆的客观状态。结合今天的政治发展趋势,当前我国的国家政治安全可表述为对外保持我们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则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行稳致远。
(二) 大学生国家政治安全教育的含义
“大学生政治安全是指大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言行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遵纪守法,品德高尚,以国家、民族、集体为重,不做损害党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的事。”②大学生国家政治安全教育,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内容和理论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学生,进行政治素质、政治道德、政治人格、政治觉悟、政治意志、政治情感、政治行为的培养,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是非观,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党、国家和人民的意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参加反动的社会组织,不发表不当的言论,不参加颠覆政权和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等。
二、 高校思政课程强化国家政治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一) 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政治安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国人对物质利益过分追求,导致对政治生活的忽视和冷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先行的政策,无数国人投身商海,对政治和政治安全的关注度下降。部分大学生,功利心太强,极容易被境外敌对分子利用。国家安全机关“2018-雷霆”专项行动,破获多起台湾间谍策反大陆大学生案件,台湾间谍以介绍高薪工作、委托办事付给高额报酬等为诱饵,拉拢策反赴台交流的大陆学生,利用他们涉世未深、政治敏感度不高的特点,刺探我国的军事情报,对我们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造成严重危害。二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带来严峻挑战。西方敌对势力颠覆我国国家政权的行动从未停止,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借文化输出、扶持境内政见异议分子等途径,竭力攻击我们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和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执政地位,宣扬西方所谓“自由”、“民主”的价值观。部分大学生心智不成熟,被打着“文化交流、思想碰撞”为幌子输出的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所误导,使自己的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信仰崩塌,进而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党的执政地位产生怀疑。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即反映了这一点,好在党和国家及时稳住了形势,没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悲剧在我们国家发生。另外,西方反华势力也以非政府组织(NGO)的名义,通过举办所谓学术研讨会、民主研究会及提供实习机会等形式,极力我们拉拢我国的大学生,“降低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侵蚀学生的思想,使其放弃正确的政治立场。”③发生在2019年香港的“反修例”风波,香港大学生接受NGO组织的资金,接受NGO的指导,发动黑暴运动,这些被毒化了的大学生彻底沦为西方敌对势力的反华工具。三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的政治安全教育带来严峻挑战。互联网的普及,延伸了国家主权的领域,互联网空间的安全成为国家主权安全的重要内容。但是,互联网因为其开放性和边界的不可控性,为各类反华势力带来了机会,他们利用互联网,对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秩序及党的执政地位进行大肆污蔑和攻击。以美国为首的所谓“五眼联盟”国家及其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平台,同国内“藏独”、“疆独”、“港独”等势力勾结串联,攻击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攻击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执政地位,妄图割断我们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因此,我们国家建立“防火墙”等防御机制,阻隔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等不良信息的传入。但现在大学生思维活跃,熟悉网络,技术熟练,“翻墙”对他们来说轻而易举。如果缺乏系统全面的政治安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们对一些敏感政治问题缺乏正确的判断,会产生认知偏差,进而对我们国家政治制度、党的执政地位等产生不满,在网络上和生活中肆无忌惮攻击党和国家政治制度和各项政策,造成恶劣影响,严重者甚至会触犯法律红线。
(二) 当前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政治安全教育存在不足
一是课程体系不完善,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体系内容脱节。毋庸置疑,国家政治安全教育是大学生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各高校均未设立关于国家政治安全教育的专门课程,缺乏对大学生系统而完整的国家政治安全教育。由此,“学生无法正确认识现实中的许多政治问题,更难以消除大学生的认知偏差,使其提高政治安全意识。”④二是现有课程体系中政治安全教育的内容较少。目前可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中,涉及国家政治安全的内容不多,没有系统的论述。任课教师对国家政治安全教育的考点较少,也不是学生复习重点,思政课程中的教育内容严重落后于大学生国家政治安全教育的现实需要。三是专业师资力量匮乏。从教学实际来看,在整个思政课程的大框架下,从事思政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比较完备、课程安排也较合理,课时也充足。但是在高校国家政治安全教育层面,并无专任老师负责教学,在军事理论课程、军事实践课程会中涉及到相关内容。
(三) 高校思政课课程深入开展政治安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传播和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思政课程体系中深入开展国家政治安全教育,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正确政治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加强政治安全教育,让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领高校,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政治认同、树立理想信念。”⑤二是防止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确保我们党的执政安全。利用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的“普世价值观”,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和平演变”或者“西化”、“分化”,是西方敌对势力的一贯伎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埃及、叙利亚、利比亚、也门等国家的“颜色革命”,我们国家的“藏独”、“疆独”、“港独”等分裂势力的一系列活动,背后都能见到西方敌对势力的影子。加强大学生的国家政治安全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识别能力,对于防止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维护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政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三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我们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国家安全提出了一系列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二十大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掌握过硬的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能力,对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 国家政治安全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路径分析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改革
目前,国家政治安全教育虽然得到国家和高校的重视,但是,师资力量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变化,对教师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继续加强高校思政教师人才储备池建设。要继续加大思政教师人才的引进力度,建设一支政治底色过硬、政治信仰纯洁,能够坚定不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党中央权威的专职教师队伍。二是必须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是一名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体现教师对职业热爱程度的标尺。教师要认真学习关于国家政治安全的理论知识,熟悉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掌握国家政治安全教育的教学方式、科学的评价方式,将所学的知识充分传授给学生。三是专业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授课技巧和授课能力。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用自己的言和行去影响学生,积极探索,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让国家政治安全的内容入脑入心。
现有的思政课程中关于国家政治安全的内容涉及不多,因此,加强思政课课程改革以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是必要的。一是在课程内容上,要增加关于国家安全和国家政治安全的内容,需设置专门的章节讲授;在课程考核上,教师应加大对国家政治安全内容的考核力度和深度。二是在课程功能上,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在学习关于国家政治安全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精神,勇于承担责任,向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的行为作坚决斗争。三是课程设置上,除去传统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等传统课程之外,“学校还应针对政治安全开设专门、独立的课程,课程可以不以专业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出现。”⑥根据学校的类型、专业的性质和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和需求,可以开设关于政治安全教育的选修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性的做出课程的安排。
(二)强化传统课堂主阵地作用
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国家政治安全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要通过课堂,跟大学生们阐述国家政治安全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我国国家政治安全面临的威胁与挑战,以及大学生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方法与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应坚持问题导向,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维护国家政治安全能力为目标,结合国家和社会的热点事件,通过分组讨论以及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创新教学。教师要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将枯燥无味的国家政治安全教育内容以生动活动的形式予以展现,例如,教师可借助香港“反修例”事件中香港部分青年大学生的极端行为,让我们的学生切身感悟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性、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性。另外,也应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国家政治安全相关内容,课后也应该积极参加相关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要将国家政治安全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高校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大势所趋。要把国家政治安全教育融入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是国家政治安全教育工作者,将国家政治安全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堂。专业课教师要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强化国家政治安全观念,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们国家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冷静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被西方的错误舆论所误导。专业课教师还应在实践活动中主动与国家政治安全教育相衔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国家和民族观念,增强国家政治安全意识。教师在专业课程考核、考查中,也可以适当加入国家政治安全教育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复习、备考专业课知识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对国家政治安全教育有所涉猎。
(三)充分发挥课后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国家政治安全教育的内容仅靠课堂传授是不够的,还需利用课堂外的资源,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一是依托校园内的各种活动载体进行国家政治安全知识的传播。可以“4·15”国家安全日为契机,举办政治安全专题讲座、政治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政治安全知识竞赛和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的的案例展示等。“第二课堂”的活动不受传统课堂形式和内容的束缚,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国家政治安全教育的学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相关活动需在教育者对方向性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自己策划、组织和实施,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对政治安全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朋辈效应来提高学生对政治安全相关知识的接受度,减少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排斥感。”⑦由此达成的教育效果要比在课堂内的知识传授更为明显。
二是充分利用校外的资源进行政治安全教育,可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国家安全警示馆,并撰写参观体会,要教育大学生,勇于同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的行为,尤其是间谍行为做坚决斗争,争做保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忠诚卫士。可以参观新冠疫情防控成就展,认清西方敌对势力借新冠疫情等进行政治操弄的把戏,在疫情防控中,不信谣不传谣,增强政治定力。还可以联系当地法院,让学生参与到法院涉及危害国家政治安全审判的陪审中去,以真实的案例,让大学生意识到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的严重后果以及需要付出的代价。大学生还应掌握国家安全机关的举报方式,在遇到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的行为时,在自身安全得到保护的情况下,及时检举和揭发,为维护我们国家的政治安全贡献力量。
三是要积极探索国家政治安全 “互联网+” 教育新模式,利用 “腾讯课堂”、“慕课”等线上教育平台的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国家政治安全的线上课程,以课堂分组的形式,对在线课程内容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的效果选择固定课程作为线上教学的必修课程。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抖音、快手、B站等当代大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网络新媒体平台,撰写高质量的关于国家政治安全的文章或者制作精良的短视频,要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知识,自觉做国家政治安全的守护者。另外,根据课程考核成绩,可以选拔一批政治素养高、理论水平高的同学充当小教员,让他们做国家政治安全的志愿宣讲员。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各类网络媒体均需在有关部门有效的监管之下健康运行,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空间,避免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
(四) 探索校内国家政治安全教育基地建设
新时期,在高校开展国家政治安全教育,可充分创新教育实践的载体。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可在校内探索政治安全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全校师生的政治安全教育。
高校的国家政治安全教育基地应确保有相应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要成立以校领导为小组长的组织领导体系,自上而下确保国家政治安全教育基地的正常运转。各高校还应从实际出发,加大对基地建设的经费保障力度,有条件的,可承担中小学生、社会人员的政治安全培训任务等。
建设高校政治安全示范教育基地,能够丰富高校思政课体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各高校由于学制、课程设置和疫情等原因,无法常态化组织学生集中参观校外国家安全警示教育基地,校内基地的建设,能够弥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短板。
在当前各高校国家政治安全教育相对薄弱的背景下,加强思政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建设国家政治安全教育融入思政课体系新路径,是高校培育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政治安全观的主渠道和。在新时代的今天,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重要传承者和建设者人,要自觉成为国家政治安全的维护者,增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意识,肩负起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责任感,切实提高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6月,第218页.
[2].周胜钢,楼梁.从高校校园安全防范谈大学生安全观的教育培养[J].中国集体经济,2020年18期,第95页.
[3]张淑茜.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研究[J].素质拓展,2018年19期,第77页.
[4]]张淑茜.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研究[J].素质拓展,2018年19期,第77页.
[5]胡金凤.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问题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01期,第41页.
[6]宋洋.大学生政治安全观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2015年12期,第176页.
[7]宋洋.大学生政治安全观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2015年12期,第176页.
联系方式:
QQ号:244503434
邮箱:244503434@qq.com
电话:19512309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