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问题导学法的理解
1. 问题导学法的含义。
所谓“问题导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教学内容整合为问题,从而在课堂上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们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尊重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找寻知识的真谛,发现知识的规律。并且,问题导学法强调课堂教育工作以问题为开始,以引导为核心,最后以问题为结束,从而打造一定自主探索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展示自身的学习优势。总而言之,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呈现有着自身独特的流程:“问题导入———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总结生成”,以此全方位地研究教学内容,提高学习能力。
2. 问题导学法的意义。
一所学校、一个学科或一个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必须符合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考虑不同学科的具体特点,进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能力。问题导学法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校所重视,并纷纷将其应用到高中数学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带来较为显著的成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可以提升教学效率。
首先,问题导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目前的高中数学教育工作中,由于该课程的内容有着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部分高中数学教师仍然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还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全盘托出地讲给学生,使得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不足,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设置成多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和思考,从而满足其学习欲望,提高其学习兴趣。
其次,问题导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教学与学习氛围。高中生正值青春期,正是其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一个良好的氛围或环境,对于高中生而言是相对重要的。以往的高中数学教育模式导致课堂环境和氛围过于低沉和枯燥,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自主地学习知识,只是简单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已。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而大大地增加学生的探讨热情,以此拉近师生与生生之间的距离感,营造和谐、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
二、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注意问题
在现代高中数学教育工作中,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仍然有大部分教师习惯性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没有对自身的授课方式进行创新,其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时存在一定的弊端,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明确问题导学法应用的注意事项,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高中数学涉及较多需要深度理解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改变以往死记硬背或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以此正确地应用数学知识。其次,在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中,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将问题贯穿到整个教育工作中,以此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相关知识。其一,教师要借助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程。其二,教师要组织学生展示问题讨论或思考的结果。其三,教师应该听取学生的意见,提出难度不断提升的问题。最后,在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讨为手段,以引导为桥梁,从而促使每一位高中生都能自主地参与进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1.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针对问题。
问题导学法应用到高中数学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事先了解教学目标,为高中生设计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进而保障学生的探究活动具有目的性,例如可以掌握某些知识或者锻炼某些能力。首先,教师应该保障问题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教师必须结合课本教材的主要知识点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倘若教师设计的问题脱离实际,将会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过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的目的。其次,教师应该保障问题具有实际性。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将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难题。最后,教师还应该保障问题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为不同层次和能力的学生制定难度与趣味不同的问题。
2. 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数学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大多数都与高中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例如有理数、整式、图形的认知等等,都可以指导他们的实践生活,确保他们更加有效地面对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并没有将生活因素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过于表面,其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弱。对此,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联系高中生的实际生活,在应用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从而确保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图形结构,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关系或结构,或者引导他们发现这些数字与图形之间的联系,以此借助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后续的教学环节,并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意识。
3. 结合实践活动,有效导入问题。
实践是获取真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学生将所学知识展开实践探究,能够使其在获取知识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思维的良好发展。其中,问题作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展开沟通的主要方式,也是促进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同时,一直以来,数学教育工作都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教师要学会将数学知识结合实际实践对学生展开有效地引导教学。并且,还要学会利用问题教学法,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通过在实践的过程中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驱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从而检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其充分认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强化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教师设计的实践问题中获得思想的启发,促进其思维能力的良好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育工作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是大有裨益的,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还可以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明确问题导学法的含义和应用原则,制定有效的应用策略,例如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针对问题;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实践活动,有效导入问题等等,进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韩方廷.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54-56.
[2] 程春凤.做好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8,1601:196+198.
[3] 田志.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8,718: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