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类是一种感情动物。体会情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与优势,所有的情感均源于我们大脑对事物的感性认知,其中也包含一定的心理因素。音乐课程是一门激发情感的艺术课程,音乐作为艺术课程当中的重要分支,在小学开设音乐课程具有必要性,在学习过程当中如果学生对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加强审美教育尤为重要,有利于更好地欣赏和学习作品。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音乐是一种以声音来表达不同情感的艺术形式,从古至今,音乐在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音乐课程集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于一体,其中人文性是指不同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之间的差异,这些音乐作品中表达了音乐家不同的主观情感与观点。新的课程标准也强调了小学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认为教师应该基于多样化的文化语境,积极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中体验情感。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天性活泼好动,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整体都属于较为亢奋的状态,而许多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大多会选择限制言语或者是行为,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天性。如此一来,许多学生本来可以感受到的愉悦音乐体验则可能被大打折扣,进而逐步失去音乐学习兴趣,也就无法实现音乐教学的育人目标。新的课程标准使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从音乐知识的传授逐步向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与审美教育方向发展。而小学阶段学生年纪尚小,生活经验以及认知能力不足,“三观”尚未形成,更要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音乐的育人功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让小学生自主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充分发挥出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途径
(一)开发音乐教材,挖掘音乐教材情感因素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小学音乐教材中所选入的内容与作品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不同音乐曲目中其节奏、旋律以及速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便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情感,这便是小学音乐情感教育中极为重要与关键的情感教育因素。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与研究者的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对音乐教材的开发与挖掘,积极利用小学音乐教材中不同音乐作品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情感渗透,以此更好地引导与启发学生去感知与体会音乐之美,从而在有效提高学生音乐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快乐的泼水节》时,由于这是一首富有傣族音乐曲调特点的歌曲,这一曲目的节奏与旋律相对较为明快、活跃。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渗透时,首先,就可结合这一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内容为学生播放傣族人们欢度泼水节的热闹景象,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并向学生提出“关于泼水节你知道哪些?”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泼水节的来历、理解傣族泼水节如同新年一样,是傣族人民最为隆重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以此来有效深化学生对这一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的感知与理解。其次,在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情感渗透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歌曲,并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深化学生对歌曲情绪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为教师的范唱拍手打节奏,从而在有效深化学生对歌曲情感与思想的感知和体验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音乐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最后,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在演唱的过程中感受傣族传统节日——泼水节的热闹气氛,进而实现高效、主动的音乐学习。
(二)合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感官渗透情感
音乐是一种有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创设音乐情境的方式开展与组织音乐教学活动,不但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同样也能将抽象、复杂的音乐语言以一种更为简单、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在有效锻炼学生音乐语言理解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感知与体会音乐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对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发展同样也具有深远影响。
例如,在教学《祝愿歌》时,小学音乐教师首先就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向学生提出“同学们,从年初到年末,我们会度过许许多多的节日,而在节日中歌曲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你们能在欣赏以下几首歌曲片段的过程中,说出它们的歌名以及所对应的节日吗?”。在此之后为学生播放《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烛光里的妈妈》《夕阳红》《生日快乐歌》等,以此来为学生创设游戏化的音乐情境,从而在有效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活跃音乐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实现主动的音乐学习。其次,待学生猜歌曲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则要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提问:“每个节日都有对应的歌曲?那么有没有一首歌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节日呢?”,促使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深度思考,以此来导出本课重点《祝愿歌》。并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男女对唱的MV,为学生创设直观、立体的音乐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更为深入地感受与体会音乐作品的情绪以及歌曲所表达的祝福之情。最后,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发展情况,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演唱,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情境与演唱中更为深刻地体会歌曲中八分休止符与切分节奏的特点,并在富有感情的演唱过程中实现情感的传递。
(三)利用背景故事,还原感受,深化情感体验
每首音乐歌曲后都有独属于自身的创作背景与故事背景,这些背景或乐或忧、或悲或喜,但无论如何,歌曲中都融入了创作者丰富、内敛的情感与思想,这便是音乐这一独特艺术的魅力所在。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熏陶时,便可以歌曲的背景故事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帮助学生还原创作者的创作思想与情感,从而在有效深化学生音乐情感体验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与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保卫黄河》时,教师就可在正式授课前为学生介绍曲作者冼星海,并引导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以此为切入点为学生介绍我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意识。待学生全面掌握与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与故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演唱。如此一来,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思想便会被充分地调动与激发,其对歌曲的感知与理解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从而实现音乐学习效率与音乐核心素养的持续提升与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音乐教学能提升学生审美认知度以及情感表达力,将情感教学融入到音乐审美教育当中,实现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有效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优化提升音乐艺术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唐颖青.情感教学在小学音乐中应用分析[J].音乐时空,2015(19).
[2]刘维婷.运用情感教学实施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3).
[3]李丽杰.运用情感教学实施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探素[J].中国文艺家;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