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早在2014年6月就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并且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明确指出:产教融合、特色办学作为我国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打造职业高地的一个基本原则。2021年,教育部和湖南省政府联合印发的《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三高四新”战略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快部省共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地建设,其中职教高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推进职教高地建设工作的一个主要抓手,也是促进楚怡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探索产教融合助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困境
1、产教融合理念落实不足
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过程中,互利共赢的合作育人理念深入度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企业与职业院校所追求的目标存在差异,企业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根本,使得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理念难以深度融入企业,与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的目标相矛盾。因此,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并未积极投入资源与资金,从而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有序推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理念认知存在偏差。部分职业院校认为产教融合是解决学生实习和就业问题,并未认知产教融合对企业的重要性,过度考量自身利益难以与企业协同合作,针对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建议接受度较低。
2、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滞后
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是评估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而现行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在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课程资源开发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导致毕业生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 而在评价过程中评价方式滞后,评价项目单一,不能从学
生的综合素养、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技术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等诸多维度综合考核评价学生与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只要高等职业院校在探索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不适症状,都将导致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的“滞后性”,从而影响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层次和水平。
二、产教融合助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路径
1、树立合作共赢理念
培养更多优质创新型技术人才是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共同目标, 因此在具有协同意愿和统一目标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和企业应充分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人才培养共建、共享、共赢的人才战略发展理念,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这样才能够更大程度激发合作双方的内生动力。
首先要进一步融合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建立共同遵循的育人文化和价值观。校企合作共建的过程中要树立多元化教育培训理念,既能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培养严谨治学、勤于钻研的朴实学风,又能在企业中学习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在学习技能的基础上为今后的工作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要在共赢理念的基础上,创新建立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模式的人才培养合作的体制机制。每个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和资源与企业探索采用不同的办学模式,最后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要结合职业院校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供给需求,建立健全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相适应的评价标准、验收细则,全面反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成效与不足。
2、完善产教融合教育教学体系
将产教融合的具体措施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才能够保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在这个融合过程中,职业院校要依托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构建促进所处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产教融合教学体系,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中,要将具体的、体现产教融合的举措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校企合作制度,通过校企合作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在社会实践岗位上真正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从人才培养上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重大战略部署方面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3、优化校企共建师资队伍
为发挥教师力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作用,一方面要着力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中可以根据教师能力提升需求,每年安排一部分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地学习和锻炼,使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延伸掌握更多生产一线实际技能,同时也可以参与到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管理和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安排企业专家到职业院校开展一定时间的兼职任教,在讲解实用技术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这两种交流方式使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师资力量充分流动,互为补充,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夯实了教师队伍基础。
作者简介:彭礼,(1983.11—)男,湖南长沙人,管理学硕士,管理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和财富管理及高职教育专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