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各类课程应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知识培养及能力培养的功能。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教授中有意、有机、有效地渗透思政教育。目的在于将思政教育贯穿各门课程,融入各个教学实践环节,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育人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英语课程具体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讲授,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见,在此政策大背景及《新课标》的要求下,将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大势所趋。
此外,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接触到的信息纷繁复杂,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学生过于推崇西方文化,甚至盲目追求西方价值观,而忽略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民族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政的引导,坚守意识形态建设阵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为重要。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学中关键一环,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语篇中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资源,这为英语学科思政育人提供了便利。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阅读教学,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挖掘语篇中的文化内涵,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功利化
教师是实现英语阅读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关键。无论是语言知识的讲授,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授,都需要教师作为载体和媒介。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其重点在于要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其难点在于对教材中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挖掘。这便要求教师树立思政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素养,研读教材,深入挖掘阅读素材中潜在的思政元素,寻找语言技能训练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道德道德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思政与阅读教学基本处于“两张皮”的分离状态。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语言的工具性,注重应试阅读技巧的操练,实施课程思政意识淡薄,未将“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内化于心,没有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学生、对社会以及对国家发展的深刻意义。即便教师认识到外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也只是堆砌理论知识,学生无法将其内化道德认同及行为,导致课程思政无法取得成效[3]。
(二)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脱节
语言不是静态的、抽象的文字符号体系,而是思维和文化的外壳。作为英语语言知识载体的阅读语篇是表达意义的单位,而非语言知识的简单堆砌。它不仅是一种语言构建,更是一种社会意义构建[4]。教师应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领下,带领学生由表及里地阅读文章,深入挖掘语篇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阶段阅读教学聚焦于如何提高学生成绩,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人文教育。在教法上,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仅关注语言的外在结构,以语法、词汇及句法训练,重视应试阅读技巧的操练,忽略语篇承载的育人价值及文化内涵。文化图式的匮乏使得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依赖自身源文化对文本进行解码,由于各地域社会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后导致阅读理解失误。长此以往,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及信心,从而阻碍阅读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养成。
(三)教学评价单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强调普通高中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新课标》主张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教学评价原则,并强调评价结果应全面反映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状况和水平[2]。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具有引导被评价者朝理想目标发展的功效。在当前阅读教学中,教师仅关注语言能力的发展,以学生语言知识的多寡为评价标准,以阅读测试为评价工具,完全忽视学生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等能力的综合发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的转变与发展得不到关注。
三、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融合思政育人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及育人目标的达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将其分解到具体的单元和课时加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设置帮助教师明确教学内容以及预测学习者通过学习后所达成的行为变化[4]。可见,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尤为关键一环,它既能够引领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是教师教学的风向标,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要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需要深度解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语言能力为抓手,参考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设定可测量、易操作的育人目标,于无声处塑造学生的品德、品行、品格、品位。育人目标的设定不是为了增添教学负担,加剧学生学习任务,而是将语言技能目标与育人目标的有机融合,学生基于语篇完成语言活动过程中实现学习策略的强化,思维品质的提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二)教学内容挖掘语篇思政元素
语篇所传递的意义蕴含文本、语篇以及超语篇三个层面的含义。文本层面的含义是指文本明确表述,读者通过阅读文本便能够直接找到答案的表层信息;而语篇中所传递的语篇及超语篇层面的意义则需要读者与背景知识产生关联互动,运用逻辑推理等高阶思维才能获取的深层信息[5]。语篇承载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传递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培养核心素养及建设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应当深入研读语篇,挖掘其中的育人价值,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以语言为依托,引导学生对语篇意义与形式深层次加工的和意义建构,包括文章主旨、作者态度、写作用意等;带领学生有意识地挖掘文本的思政元素,由表及里地阅读语篇,实现表层阅读走向批判性阅读的发展。具体而言,从“what”“why”“how”三个层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解读语篇,即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what);语篇的深层含义是什么(why),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意图、情感态度及价值取向;语篇的文本特征是什么,其内容结构、语篇结构有怎样的特点(how)[6]。学生此过程中,思维逻辑性、批判性及创新性得以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学会分析、评判、鉴赏文化多样性,坚定文化自信,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教学评价突出整合性
教学评价整合性是将思政教学评价整合到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中去[7]。在阅读教学中,既关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结果,也关注在阅读任务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思想态度、价值取向等要素的变化,坚持语言表现与价值导向的统一的评价模式。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教师应努力将思政教学评价融入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丰富评价形式、内容及主体,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最终实现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式发展。就学生而言,整合性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对自我学习成效开展自我评价,明确自身在思维品质、情感态度的发展动态。就教师而言,将思政教学评价与知识评价的整合有助于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关注学生各个层面的发展动向,并调节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导向、激励及改进作用,以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的目的,最终实现育人目标。
结语
外语教学中建设课程思政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多方位的协同发展。英语阅读课程承担着思政教育、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使命。因此,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将语言技能目标与思政目标有机结合;研读语篇,善于挖掘语篇中的育人元素;改变知识导向的单一评价模式,真正做到以评促教、以平促进。由此方能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使英语阅读教学与课程思政理念同向同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 周松,邓淑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58-60.
[4] 彭小飞.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意义与实践路径探析[J].外语电化教学,2020(04):29-33+113.
[5] 张敬源,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20(05):15-20+29.
[6] 陈君,肖力.“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施路径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05).
[7] 胡杰辉.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外语2021(02):53-59.
作者简介:陈佳琪(1998-),女,汉,湖南娄底人,学历:硕士在读,单位:湖南理工学院,单位邮编:414006,研究方向;英语教学